激流勇渡过渭河 红军突破北上陕甘最后封锁线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激流勇渡过渭河 红军突破北上陕甘最后封锁线

文/吴永隆

川流不息的渭河,自西向东奔流经过武山县城,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数千年来哺育着她的儿女,也传颂着河畔发生过的红色故事。

渭水泱泱,出渭源入天水,经武山、甘谷、麦积,一路向东。千百年来,这条大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也留下了无数的英雄传奇。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突破封锁线的战斗故事。

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东方欲晓 这一战注定惊心动魄

中央红军筚路蓝缕、星夜兼程,赶在黎明前到达武山县鸳鸯嘴附近指定位置,为突破渭河封锁线做最后的准备。武山这方红色热土迎来历史性时刻。

1935年9月17日凌晨,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9月18日,进驻哈达铺。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一、三军和中央直属队在这里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为突破敌人渭河封锁线做准备。9月23日,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以一部兵力东进闾井镇,佯攻天水,以调动敌军向该地集中。天水守敌王钧见状,忙将沿渭河构成封锁线的敌人主力向天水集中,致使沿渭河布防的敌军大为削弱。

红军突破渭河封锁线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军突破渭河封锁线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9月24日,红军主力部队突然折向西北方向,星夜赶路,行程90余公里,于25日抵武山县鸳鸯镇丁家门一带。此时部队已极度疲劳,除派少数警戒外,部队全体休息。

风尘仆仆的毛泽东栉风沐雨,三更半夜来到龙川河畔的新寺镇。商户包生彦的铺子在一阵敲门声后,透出清油灯一片昏暗的光,开门的是一位16岁的少年李娃儿。

原来,当地群众以为又来了“土匪”,被匪患折腾得害怕了的人们都跑到堡子里躲了起来,包生彦只留下这个从滩歌镇北山里招来的学徒看门。我们不能揣测李娃儿当时的心绪和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是,他从此跟着红军走了。毋庸置疑,他是红军进入武山地界的引路人,红军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红军的到来,给武山带来革命的火种,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和李娃儿一样,跟着共产党,成为武山多少男儿的初心和志向。

从西渡于都河始,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途中,一次又一次突破敌人沿大江大河设下的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都是其中的经典战例。而渭河,是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依托大河所设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这场战斗,注定惊心动魄。

1935年9月26日一大早,红军迅速渡过渭河,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天刚亮,司令部命令全军,限上午9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经半天和一夜的休息,大家疲劳已经消除,在做好渡河准备工作后,离开丁家门,越过支锅石峡到达鸳鸯镇渭河边,分两路纵队渡河。时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较宽,河水不深,部队分几路纵队同时徒涉,很快就渡过了渭河。”武山县鸳鸯镇政府干部兼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讲解员张敏声情并茂的讲述,把人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渡河不难,但难在有群狼环伺。武山、陇西守敌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过河后,武山、漳县守敌才闻讯赶到,两岸枪声齐鸣,机关枪、迫击炮一齐开火,红军立即投入战斗,击退敌人阻击,从容不迫地上了北山。漳武两翼之敌既不敢两面夹击,更不敢乘夜袭击,红军行程三十余里,到达费家山、水家沟一带,露天宿营一夜。

9月27日清晨,红军离开费家山、水家沟一带,翻苏家大山,越祁家岘,沿着武山、陇西交界的山路向北挺进,经武山榆盘,过庙儿沟,下堡东一带,入通渭县史家庙到达榜罗镇宿营。红军到达榜罗镇后,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确定了长征以陕甘根据地为落脚地,扭转了危局,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星闪闪放光彩 理想信念记心头

走过两万里路,武山到陕北已是长征的最后一程。武山,是一次短暂的行程。然而,正是这次快速而安全的行程,才有了渭河封锁线的胜利突破,才完好无损的保留了革命火种,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

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旧址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旧址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胜利抢渡渭河,来到费家山后,毛泽东就住在武山县鸳鸯镇费家山费绪绪的大伯家里。“那时,家里很穷,土炕上连个席子都没有。”如今,已有88岁费绪绪感慨说:“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现在要啥有啥。”

红军离开费家山的时候,长征离胜利又近了一步。头一回见到亲如兄弟的工农子弟兵,打心眼里感动的村民杨万清硬是拉着自家的毛驴,驮着红军的口粮一路送到70里开外的榜罗镇。

鸳鸯镇盘古村的东元喜(随母姓)家里,燕子在梁间呢喃,庭院深处,一派和谐美好的画面。曾经,过上幸福生活是他父亲赖金章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1935年,20岁的赖金章,一个来自江西吉安的红军战士,因为在腊子口战役中英勇负伤,暂时离别他已经参加7年的革命队伍,伤好后一路追寻,最后流落到武山,参加地下党,建设新武山。一心向党,他是永远的红军。

东元喜说,父亲生前一直对自己言传身教,就是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见证革命历史的费家山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见证革命历史的费家山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的历史事迹,是红军长征播撒在武山的红色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方坐标,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直至执政的历史上有深刻的印记。

如今,在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渭河大桥南端的桥头,静静矗立着一座用红色花岗岩建造而成的高大纪念碑——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

纪念碑旁,松柏挺拔。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红军长征精神直击人心。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强渡渭河,进军榜罗镇,最终到达陕北,为取得伟大的万里长征胜利,扫清了蒋介石反动派依托大河所构筑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新局面。

在红军当年渡河的渡口,已经建成古色古香的新农村文化公园。百年老屋和现代新楼错落相间,风格迥异却相得益彰。水车悠悠,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一步一景,村民们农忙之余,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