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永铭:拼将壮志换天地 长使丹心贯日月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党史 > 正文

南梁永铭:拼将壮志换天地 长使丹心贯日月

文/张雪媛

“日头出来端上端,南梁来了刘志丹,志丹练兵又宣传,要把世事颠倒颠……”当年,信天游唱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与希冀。

陕甘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也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根据地缔造者犹如明灯,守护着革命成果,指引着仁人志士聚起燎原之势。

陕甘红军纪念馆是庆阳市红色旅游的重要支撑点,亦是南梁红色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陕甘红军纪念馆是庆阳市红色旅游的重要支撑点,亦是南梁红色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出身普通农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在北伐战争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1936年2月,刘志丹在指挥山西省三交镇战役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志丹将军牺牲的噩耗传出后,整个陕甘高原为之震动。沙场喋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

刘志丹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志丹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志丹的一生短暂而辉煌,英勇而善战,他的精神足以传万代,信念坚贞不屈。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没有动摇他的决心,1929年,他来到南梁,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

刘志丹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为群众伸冤除害,解决实际问题。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为了纪念刘志丹,他的家乡改名为志丹县,周恩来还深情地赞扬刘志丹:“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他屡败屡战,屡建奇功。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作战能力,而是因为左倾错误路线和初期的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1929年4月,刘志丹已经身经战争七十多次,浴血奋战成了常态。刘志丹越挫越勇,并总结出必须要建立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教训,1930年10月1日,刘志丹在领导太白起义胜利后,就组建了南梁游击队。

陕甘红军纪念馆序厅展现太白起义的场景 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陕甘红军纪念馆序厅展现太白起义的场景 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虽然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但是革命的道路依然险阻重重。刘志丹先后两次身陷囹圄:第一是因为错误“肃反”,含冤入狱;第二次是因为打入国民党内部身份暴露。刘志丹从不埋怨,而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只想着人民,想着国家,想着打胜仗,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陕甘边进入创建革命根据地阶段。

1933年10月,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立。

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围剿克服种种不利和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使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涉及陕甘两省二十三个县城、人口近百万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林锦庙会师之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坐在一起学习古田会议的场景。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林锦庙会师之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坐在一起学习古田会议的场景。庆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1935年7月,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调集十五万兵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这期间,刘志丹身经百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冒险、死里逃生,率领的部队在重重围剿中屡屡被打散,却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发展壮大,甚至派来攻打的国民党军也常常在战斗中投诚过来,以至于在西北大地传开了他“刀枪不入”的神话。

“听见红军来,有米也有柴,杀猪把羊宰,缝衣又补鞋。”在南梁,这首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谣《听见红军来》至今还在传唱。英雄是民族屹立不朽的桥梁,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永葆传奇,赠与后来者希望和鼓励,令众人充满壮志豪情。刘志丹的光辉一生不仅昭示了伟大的南梁精神,红军精神,更昭示中华优秀儿女的伟大精神,他的侠肝义胆足以光耀千秋,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