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名城忠骨千秋 三军会师彪炳青史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党史 > 正文

古道名城忠骨千秋 三军会师彪炳青史

文/闫琴雯

红军会师纪念馆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城西隅,这座纪念馆由会师楼、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革命文物陈列馆、将帅碑林、纪念亭、牌楼、纪念馆正门等仿古建筑组成。纪念馆安安静静地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叙述着一段慷慨激昂的历史岁月。

红军会师纪念馆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览胜地。白银市文旅局供图

红军会师纪念馆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览胜地。白银市文旅局供图

1936年9月的一个傍晚,在陕西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提出,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同年10月2日,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连夜奔袭,一举攻克会宁城。10月7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陆续抵达会宁。1936年10月10日黄昏,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三军会师联欢会。

红军会宁会师期间,国民党军也并没有停止“骚扰”,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经常搞袭扰轰炸,目标重点就是驻有红军总司令部的会宁县城。红色大地上,一位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以热血和赤诚拨动了后来者的心弦。

住在县城东关的贫苦市民魏鸿儒像往常一样,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邢家大院里的红军总司令部。魏鸿儒是会宁城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红军攻占会宁城后,他主动来到总司令部,帮助小红军战士抄写文件、撰写公告、书写宣传标语。

年幼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敌机的炸弹已经呼啸而来,落在了街头,就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有一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出,将小魏煜扑倒在地,护在了身下。一阵硝烟过后,小孩得救了,小红军却躺在了血泊之中。

该如何着笔当时的画面呢?或许,他蓬乱的头发覆盖在额头,一双没有合上的眼睛满含着少年的稚嫩。雪山草地他走过来了,枪林弹雨他走出来了,饥寒酷暑他挺过来了,经过了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他用他瘦弱的身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步一步走到了会宁,谁又能想到,眼看着三军就要会师,长征就要胜利,他却倒在国民党飞机的炸弹中,永远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们。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白银市文旅局供图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白银市文旅局供图

此后,每年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的坟上添一抔土、点一炷香、焚一些纸钱,斯人已逝,纪念永存。

距会宁县城大约35公里,大墩梁是坐落于会宁南部中川的一座高山,属横跨通渭、定西、会宁三县的华家岭山系,三军在会宁会师前后,红军和国民党军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红五军与大墩梁的故事在这里展开。

自红军长征以来,红五军一直担任后卫,打的仗最多,吃的苦最多,伤亡也最惨重,但红五军的战士个个都是英雄好汉,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他们更加刚强,更加战无不胜,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铁流后卫”。

胜利会师之后,10月23日,和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的红五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红五军的临时作战指挥部设在大墩梁上一个破旧的堡子里。在通渭负伤,由担架一路抬着行军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带伤在这里指挥战斗。头部、手臂、腿部多处负伤的罗军长再一次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大墩梁上埋忠骨,烈士英名颂千秋。

大墩梁这场悲壮惨烈的血战整整持续两天,红五军伤亡887人,将士们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

50年后的1986年10月,当70多名老将军、老红军战地重游来到会宁,他们相聚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再一次在他们的耳边响起,英勇不屈的战友们再一次在他们模糊的视线里倒下,老人们禁不住老泪纵横。

沧海桑田,时光轮转,不变的是英雄的永恒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