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风华百年路 奋进新陇原”行进式采访报道】嘉峪关:保护长城文化“根”与“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代长城中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必经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万里长城——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下第一雄关’确实雄伟壮观!”6月19日下午,记者随“风华百年路 奋进新陇原”行进式采访报道团来到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实地感受“长城精神”。
文物保护是前提,文化研究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作为负责组织开展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西域文化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学术研究、行业科研基地建设管理,以及展示利用、宣传推广、策划主办各类文化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和活动等工作的职能单位,近年来积极搭建文物保护研究平台,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力争在土遗址保护基础性学科研究方向有所突破。2018年,先后与兰州大学、天津大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合作,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长城保护中,为长城保护寻根问源,对嘉峪关关城及野外夯土长城进行有效的监测,使得院内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稳步迈上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加强长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嘉峪关还借力科技。“运用无人机开展长城巡查,激发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作用,运行现有的科学仪器设备对长城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病害监测,大量收集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严谨的分析对比,开展长城病害预警阈值的判定研究,为运用精准数据开展预防性保护奠定基础。”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通过无人机,一个月内可对长城沿线43.6千米内的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观测和图像采集,为做好文物安全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同时,嘉峪关启动实施了嘉峪关长城石关峡口墩、大红泉堡和石关峡堡日常保护维护工程和嘉峪关西长城、野麻湾长城重点段落保护范围环境恢复工程项目,使长城本体和载体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及时保护和有效延续。
近年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取得了丰硕成果,《嘉峪关筑城史》《长城历史文化读本》《长城精神研究》等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继出版。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标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长城,就是传承长城精神,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胡文平说:“文物的保护修缮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预防性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手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地开展长城的日常保养维护,真正做到让长城‘延年益寿’,使文物所蕴含的价值得到永久延续。”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介绍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介绍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