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田径场也只是200米跑道,竞走训练场地设置在楼顶,投掷区是学校和居民住宅之间的一个狭长夹角带……自2011年7月原办学用地被政府整体出让以来,学校借用荣华公司淀粉厂旧址办学;2014年11月,因城市拆迁改造,学校再次搬迁,借用凉州区职业中专东南角校舍作为办学的过渡场所。
升国旗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不起眼的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诸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自成立以来,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为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高等专业院校和社会培养输送体育专业人才2000多人,培养的运动员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以上比赛,取得金牌38枚、银牌27枚、铜牌41枚,有7人次破7项全国纪录、16人次破17项省纪录。培养出了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刘国永、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平、第28届雅典奥运会曲棍球第三名李爱丽、亚洲青年锦标赛竞走冠军王尚军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业余体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国家曲棍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市体校是198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武威地区业余体校和武威地区体育中学基础上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直接服务于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代表武威市组队参加省及国家级各类体育竞技赛事。
学校现设办公室、训练科、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勤工俭学办公室6个科室,另设有工会、团委、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核定编制63名,现有在编在岗职工63人。共设田径、武术、摔跤、柔道、跆拳道、篮球、足球、乒乓球、拳击9个运动项目,设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中专部3个年级,共9个教学班。
2016年以来,为解决无场地训练和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市体校在过渡场所——凉州区职业中专东南角征用周边5.71亩农村用地,修建了200米田径场和训练馆,在校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9人增加到现在的354人。
提高选材育才水平
体育界流传着“选准好苗子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选好材是关键。为此,市体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训练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全市中小学的联系、协作与合作,建立体育苗子招生基地。先后与凉州区松树中学、中坝中学、建设中学签订了办学协议,建立了三个训练基地,为提高生源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安排教练员下基层到各中小学招生。通过严把招生关,严格筛选体育苗子,较好地保证了招生质量。
竞走训练
“由于学校办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场地和办学条件,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体校来上学。特别是城市学校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孩子,看到我们简陋的训练条件和狭小的办学场地,致使他们止步于体校大门之外,无缘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没办法我们只好到农村学校去招生。”校长王栋介绍。
为进一步拓宽体育苗子选拔招生覆盖面,学校坚持定期招生和常年招生相结合,每年定期安排教练员到全市中小学校去选拔体育苗子。选拔来的好苗子,经过基础训练,学校主要通过向上输送,从而不断提高成才率。近年来,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每年从各小学、初中选拔原始体育苗子招生人数保持在80人左右,学校在册学生人数始终保持在350人左右。
摔跤训练
学校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甘肃省体校、天水市体校、省体工一大队、二大队、省自行车管理中心、临洮训练基地等积极沟通协调,不断加大输送力度,目前学校共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达99人。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三分在训,七分在管。”体育苗子选上来后,只有科学严格的训练,才能最大程度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拳击训练
近年来,市体校十分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制订了教练员培训规划,每年组织教练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2018年以来,先后派10多名教练员参加了全国、省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及各级各类教练员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率95%以上。2020年7月,学校派5名教师参加了“全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班”;派6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全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今年4月,派4名教师参加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学习研讨班”等。
为解决摔跤队、武术队无教练员的问题,学校积极协调沟通,在全市范围内选调了2名教练员。为了解决学校柔道、拳击教练员短缺问题,校领导积极和省专业队联系,招聘柔道、拳击教练员各1名。2019年,为解决学校人员老化、专技人员短缺问题,提前列入计划并公开招录大学生5名,有效缓解和补充了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市体校坚持以教风促学风,以训风促队风,以班风促校风,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运行管理体系。
学校加大值班督查力度,实行值周通报制度,确保工作运转有序。每周安排1名校级领导、1名科级领导、2名教职工、1名保安组成值班小组,加强了各个时段的教学、训练、安全工作监督管理。
全体教职工合影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重视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健全了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激励机制。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利用思政课、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并积极重视社会德育资源开发,拓宽学生社会实践领域。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法制教育、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等,提高师生应急避险能力,强化了校园安全教育。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创城工作开展了文明礼貌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台阶。
探索公寓楼物业化服务,强化学生公寓楼管理。学校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学生公寓楼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训练科管理学生宿舍,强化教练员对宿舍管理的主体责任,实行宿舍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学校宿舍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训练竞赛成绩斐然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在临时过渡办学的艰难条件下,学校领导干部和全校职工团结一心,积极工作,共同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训练竞赛成绩不断提升。2018年,在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0枚,银牌17枚,铜牌15枚。2019年,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共获金牌15枚,银牌10枚,铜牌19枚。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共获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2枚。2020年,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共获金牌18枚,银牌25枚,铜牌28枚。近年来,训练竞赛成绩有了大幅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
高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认真组织抓好高考单招和升学就业工作,先后与西安体育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加强深层次合作办学。2018年10月成立了高考训练队,在学生普招、单招、特招方面狠下功夫。2018年,有3名学生考入高校深造学习;2019年,有3名学生考入高校深造学习;2020年,有11名学生被高校录取。
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2021年,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市体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确立了学校下一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读训并重、体教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半年严纪律转作风,一年强素质树形象,两年谋发展求突破”的工作目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强素质;抓作风、树形象;抓质量、谋发展”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备战2022年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这一中心任务,全力打好今年的锦标赛。学校今后主要实施“五个一”计划:
武术训练
抓好“一个重点”,全力备战和参赛好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面向2022年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认真抓好今年锦标赛队伍锻炼和实战训练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参赛,赛出水平,赛出实力,积极为十五届省运会打下良好基础。
突出“一个重心”,大力加强全员作风建设。加强中层以上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和作风纪律教育,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有力促进校风学风向好转变,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跆拳道训练
抓实“一项任务”,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坚持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深入群众倾听师生心声,建言献策,不断优化管理举措,强化学校管理,提升治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查漏补缺,建立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
实现“一个目标”,推动教学训练工作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向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通过认真谋划,明晰思路,优化举措,狠抓落实,推动教学训练和招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破解“一个难题”,重视并解决好学校无校址办学问题。进一步主动想办法汇报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好学校无校址办学问题。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体育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市体校将踏上新的征程,重新扬帆起航,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不断提高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作者:许德忠 李兴国
(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