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复活染缬艺术 "喝酒"大染缸调出天然好色彩

高校教师复活染缬艺术 "喝酒"大染缸调出天然好色彩

原标题:听非遗讲故事|染缬技艺:用“喝”酒大染缸调出天然好色彩

自动播放

中国染缬艺术源远流长。以前,代代相传、局限于民间小作坊的染缬技艺,如今走进高校,如枯木逢春,受众多年轻大学生追捧。

“染缬是中国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秦代。”管兰生说。自古以来,染缬匠人就地取材,从石榴壳、莲蓬、红花等植物中萃取天然染料,设计好花纹后,经过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等不同工艺,将色彩单一的丝绸制品变得色彩斑斓。

这是3月9日在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拍摄的染缬布艺作品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这是3月9日在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拍摄的染缬布艺作品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今年53岁的管兰生是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所长。家中世代以染缬为业,他是第五代传承人,从小和染缬结缘。国画专业毕业后,他任教于兰州交通大学。为了让染缬这一古老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他翻阅古籍,埋头做实验,将书中提到的染缬技巧和色彩配方转换为上课内容。

闲暇时间,他经常带领学生四处采风。凭借艺术家敏锐的触感,管兰生的落目之处皆是画:漫天黄沙、佛手菩提、雨滴落花……都被他转化为色彩斑斓的染缬作品。

他数次游访敦煌,沉醉于敦煌壁画的瑰丽和宏大。“敦煌壁画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复活’古代染缬艺术。”他说。

2014年,兰州交通大学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的保护单位,学校成立了染缬艺术研究所和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并组建了一支专业队伍,从事染缬传统文化的专项研究。

走进兰州交通大学的染缬艺术研究所,犹如走入另一个色彩世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染缬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幅名为《祁连山》的作品捉人眼球。

管兰生介绍,这幅以绞缬工艺为主的作品,耗时近半年。经过线绳的多次捆扎、浸染,布料上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绿色,高山、森林、草原和而不同,苍翠欲滴,处处灵动。

在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用红花加工染料。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用红花加工染料。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入选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承办学校,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来交流学习。如今,管兰生已培养出数十名以染缬艺术作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管兰生并没有止步于此。“染缬艺术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阶段。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必须通过生产性保护,赋予它生命力。”他说。

管兰生带领团队,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并创立“兰生染缬”品牌,生产包括服装服饰、生活用品、艺术收藏等结合染缬艺术的产品。管兰生还将目光投向农村地区,他和团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漳县等地区开设培训班,培养民间染缬艺人。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所长管兰生(右一)搅动染缸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所长管兰生(右一)搅动染缸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染缬作品虽颜色绚丽,但色牢度和耐光性仍是薄弱点。如何解决染缬作品的持久性,是我的下一个课题。”管兰生一边说,一边搅动起陪伴他三十多年的那口大染缸,他说,这个染缸是要“喝”醪糟、酒,还要“吃”麦芽糖的。

记者:文静 马莎 马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