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省委书记说接下来这样干

“苦”尽“甘”来!省委书记说接下来这样干

自动播放
自动播放

原标题:【我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甘肃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保持攻坚劲头不松工作力度不减

               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兰州11月2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20年第十五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林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攻坚劲头不松、工作力度不减,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唐仁健,省领导欧阳坚、马廷礼、刘昌林、宋亮、李元平、石谋军等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了东乡县、临夏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通渭县、岷县、镇原县8个贫困县摘帽验收工作,同意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研究了全省减贫任务完成有关工作,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脱贫攻坚重点任务。

林铎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给我省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珍惜和把握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要不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救助相结合、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兜底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持之以恒巩固脱贫成果。要从严从细排查提升薄弱环节,抓好验收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按照不落一村、不漏一户的要求,抓紧弥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关爱,帮助解决现实困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盯细节、抓过程、保结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甘肃日报)

相关新闻

【我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甘肃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最后八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甘肃七十五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本报兰州11月2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薛砚 张子恒)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甘肃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共有75个贫困县,其中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至2019年底,甘肃省67个贫困县陆续摘帽退出,剩余庆阳市的镇原县,定西市的通渭县、岷县,陇南市的宕昌县、西和县、礼县和临夏州的临夏县、东乡县8个深度贫困县未退出。

进入收官之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将8个深度贫困县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帮扶力量、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各方面优先倾斜支持。严格落实国家挂牌督战要求,全力跑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棒”,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5个方面全面推进。8名省级领导干部牵头督战8个县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市(州)、县主要领导督战到村、到户、到人。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月调度、跟踪推进,东部帮扶四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倾力帮扶,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脱贫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10月中旬,上述8个县在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脱贫验收、已脱贫人口和已退出贫困村全面检视工作的基础上,对照贫困县摘帽验收标准进行了自评,向所在市州提出摘帽退出申请。经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单项验收核査、第三方评估检查、省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组审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公示公告、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等程序,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上述8个县从贫困县序列退出。

相关新闻

【我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甘肃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攻克贫困堡垒 兑现庄严承诺

——写在甘肃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之际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薛砚 张子恒

初冬飞雪,陇原千里银装素裹。捷报传来,甘肃儿女倍感振奋。

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由此,陇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这8个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脱贫成本高,是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今年是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瞄准突出问题合力攻坚,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

聚焦民生 筑牢脱贫根基

“以前在家抱炉子,出行靠骡子。”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村民李汉文说,如今大家住上新房子,村里通了水泥路,下雪天“在家不怕冷,出门也没有泥”。

住得暖一点,出行不受阻,是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

脱贫攻坚收官阶段,甘肃省委省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提高补助资金标准,兜底保障特困农户,确保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礼县翟坝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栽植的辣椒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建强

礼县翟坝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栽植的辣椒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建强

临夏县坡头乡冯巍村群众正在装运自家的啤特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志强

临夏县坡头乡冯巍村群众正在装运自家的啤特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志强

宕昌县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辉

宕昌县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辉

碌曲县洮河沿岸的新牧村(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碌曲县洮河沿岸的新牧村(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174.9万户农村群众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实现了全省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精准脱贫、交通先行。我省紧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投入230亿元实施建制村硬化路工程4.7万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09万公里,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甘肃聚焦8个未脱贫摘帽县和偏远山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地区,查遗补漏,处治“畅返不畅”路段433公里,修复灾毁路段2852公里,巩固提升交通扶贫建设成果。

东乡县是“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县,十年九旱,山大沟深,饮水管线长,群众居住分散,工程管线输水压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问题突出。

今年,东乡县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供水管网,改造管道、维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点,选聘村级水管员,充实基层管护队伍,确保农村供水安全稳定畅通。

如今,全县供水管网覆盖了县域内的所有行政村,自来水达标率100%,自来水覆盖率达97%,38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在8个未摘帽县计划实施巩固提升工程217处,改造冬季冻管627公里。建立监督举报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了“水源稳定、水管通畅、水质达标”。

“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宕昌县临江铺镇郭家湾村村民郭王忠坦言,安置点里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

要让群众“搬得出”,更要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临夏县按照“设施农业+易地搬迁”的发展模式,在靠近集中安置点的中部川区和北塬灌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搬迁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为了解决我省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我省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作为医保扶贫的首要任务,做到应保尽保。截至2020年9月,全省57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参尽参,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部资助。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大病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看病报销”服务。

壮大产业 拓宽致富门路

岷县茶埠镇大竜村,是远近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1300多人中近一半都是贫困户。脱贫攻坚以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依托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发展中药材产业,今年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贫困面貌得以改善。

“去年,我种了4亩中药材,收入2万多元,比以前高了一倍。”大竜村村民陈金芳说。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1亩中药材,中药材收入占贫困户收入的60%。

我省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及“五小”产业,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

8个未脱贫县成立合作社6348个,建成规范化产业基地1688个,带动12.4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通渭县全力推进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等脱贫产业,为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提供支撑。李家店乡李店村村民常秀芳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流转费500元。从地里解放出来的常秀芳夫妻在合作社打工,夫妻二人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

今年,面对疫情灾情影响,甘肃在持续稳定已脱贫贫困户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各地管好用好到户生产奖补资金,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补种补栏补规模。8个未脱贫县共计对7.4万户贫困户安排生产奖补资金近3.8亿元,有效夯实了产业增收基础。

“种植万寿菊的收入比种玉米和小麦好很多,政府不仅为我们免费提供地膜和苗子,还就近设置了收购点。”镇原县临泾镇良韩村村民韩等虎在政府的帮助下,不仅脱了贫,还将自家的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

镇原县推广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和小作坊“五小”产业,让一些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的贫困村群众“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销对接越加重要。甘肃紧盯特色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大力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重点对8个未脱贫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

同时,甘肃积极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共在8个未脱贫县新建成75个冷链物流设施,有效提升了鲜活农产品均衡上市和错峰销售能力。

扶志扶智 凝聚振兴希望

“2019年礼县输转劳务12万人,其中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5.6万人,实现家政服务收入16.8亿元。”礼县劳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多年发展,礼县“礼贤妹”“礼贤大嫂”等已成为劳务输转特色品牌。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目前,我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占76%。

今年以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出台“政策包”,对有组织输转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奖补,与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市区建立了劳务协作机制,向东稳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输转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份的输转力度。

与此同时,全省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实施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租金减免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354家,量身定做培训“菜单”,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吸纳劳动力就业1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人。

截至10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

10月14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举办的“2020年就业扶贫论坛”上,甘肃作为全国3个省份之一,介绍了就业扶贫工作经验。

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新闻发布会,“甘肃经验”再次得到分享。

教育是治本之策。甘肃以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逐县逐校、逐户逐生解决控辍保学问题。

目前,全省累计劝返复学25688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已实现动态清零,并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超过1000元。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每一名农村学生稳定就近入学。

“有一技傍身,出门打工再也不发愁。”11月12日,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里,16岁的马强正在这里学习中式烹饪。

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内,中式烹饪、电工、电焊、美容美发等培训科目一应俱全,东乡县乡镇居民可任意学习课程。“我们的学员不但学习免费,吃住也免费。”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妥凤英说,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出,市场需要什么岗位,学校就开设对应的课程。

在着力抓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同时,甘肃着眼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建立起“教育有保障、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脱贫体系,推动贫困人口由“因学致贫”向“以学脱贫”转变。

截至10月底,全省培训贫困劳动力37.17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脱贫攻坚给甘肃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这样的成绩看似寻常却实属不易。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甘肃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进一步查漏补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