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食杂记之——事羊记
清炖羊肉
胡辣羊头
羊肉泡馍
手抓羊肉
鲜羊肉
文/李满强
羊出西北。
国人食羊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1100多年前,一些出土的壁画中就描述了当时人们吃羊肉的情景。到了宋朝,上至北宋太祖赵匡胤,下到南宋名将韩世忠,都偏好羊肉。元代以后,风气更盛,元宫廷太医忽思慧所写的《饮膳正要》中,含羊肉的菜占了近八成。到了清朝,羊肉的吃法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从乾隆爷下江南的饮食档案来看,最著名的当数清朝宫廷的108道羊肉大宴了。
甘南草原的欧拉羊,新疆塔城的贵妃羊,宁夏盐池的滩羊……都是数一数二的好羊。内蒙古草原的羊似乎也不错,肉质鲜嫩,无膻味。羊肉的吃法不一而足,有红焖羊肉、铁板羊肉、烤全羊、清炖羊肉、羊肉泡馍、馕包肉等。众多的吃法之中,我最熟悉也最喜欢的,还是清炖羊肉、胡辣羊头、死面饼子羊肉泡和手抓羊肉。
甘肃和宁夏是邻居,我所在的县城静宁,到西海固也就100公里的路。既然是邻居,就免不了经常走动。某年冬天,宁夏的一个诗人朋友电话里吆喝我说:我们在一个村子里宰了两只羊,你带几个兄弟过来吧!知道朋友不会诓我,于是带了几个兄弟赶过去。七拐八弯,抵达一个僻静的小村庄,羊是现场宰杀的,农家将羊肉清炖,只加了盐和胡椒,鲜嫩、肥美。一干人盘腿坐在农家的热炕上,窗外北风呼啸,屋内热气腾腾,用粗瓷碗盛了白酒,边吃边饮。肉是鲜肉,酒是烈酒,人是爽人,吃得尽兴,喝得开怀,最后是我醉得人事不省。
除了清炖,宁夏的羊肉之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胡辣羊羔头。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固原,和几个朋友一干人喝完酒已是半夜光景,友人说,咱吃宵夜去。摸黑进了一家小店,店主端上来一盘羊羔头,一人一个。我有些犯怵,这能吃完吗?怎么吃?对于新鲜陌生的事物,我们总是心怀本能地拒绝和警惕。友人说,放开吃,好吃得很!边说边教我。我半信半疑地撕了一块肉,酥烂可口,麻而不辣,不肥不腻,果然好味道!于是乎,放开手脚,风卷残云,顷刻之间,一个羊头就变魔术般,没了!有了第一次,后来每次去固原,我都要专门寻了去吃。这两间老店,专卖羊头羊蹄,早上歇业,下午五点开门,到了晚上十点左右,三百多个羊头就卖完了。第一次吃的时候每个羊头八块钱,现在涨到了35元,但是吃的人有增无减,常常是不到十点就告罄。
关于羊头,我写过几首诗,录其中一首:
哦,我的主人
我吞食青草
啜饮甘露
忍受鞭笞和孤独
为的是有一天
在你路过的时候
提头来见
……
人都有虚伪的一面,写作者尤甚。一边怀揣恻隐与悲悯,一边又无法拒绝羊肉带来的味蕾刺激和肠胃舒坦,大快朵颐。我也不能免俗。
已过世的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手把羊肉》,说的是在蒙古包里吃羊的事儿。这老头挺可爱,写了许多让人心肺温暖的文字。但这个“把”字似乎太“文”了一点,没有还原羊肉的本味。在西北,大多都叫“手抓羊肉”,一个“抓”字,羊肉美味馋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我吃过最有意思的手抓羊肉,是在甘南的玛曲草原上。
玛曲是藏区,黄河从青海流到这里之后,悠然地拐了个弯,留下了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这里的欧拉羊是藏羊系,体格健壮,高大丰美,头小臀肥。由于常年在草原上游荡,吃青草,饮甘露,肉质异常细腻鲜美。那年七月,我和几个诗人朋友一起参加《格桑花》编辑部在玛曲草原开的笔会,有机会一睹阿万仓湿地草原壮阔辽远的美景,也尝到了正宗的手抓欧拉羊肉。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我们支了锅灶,用黄河水煮羊肉。藏族人煮羊肉更简单,只在羊肉快熟的时候放点盐,这样煮出的羊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新鲜和原味。肉熟到七八成时,就可出锅食用。大家一哄而上,每人手抓一块,在野花摇曳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边吃,边喝藏人自己酿的青稞酒。很多藏族朋友都随身带着小刀,左手抓肉,右手剔骨,左右开弓,吃下来,一块块骨头白白净净,像是件艺术品。远处雪山巍峨,近处青草悠然,身边藏族朋友歌声悠长动听,纵是你有家国心事,在这里也仿佛到了世外桃源,可以吃得痛快,喝得酣畅。
在我的老家静宁,羊肉最常见的吃法,是死面饼子羊肉泡。羊肉的做法和陕西羊肉泡差不多,只是饼子大有差异。陕西人用的是发面饼,我老家则是用开水烫了面之后,将面团擀成几毫米的薄饼烙制而成,叫“死面饼子”,这样的饼子撕成一寸见方的小块,泡入羊肉汤中,不会发糊,柔软、筋道,很有嚼头。
近日翻李笠翁《闲情偶寄》,看到他关于羊的几句话,饶有趣味:“参芪补气,羊肉补行,余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意思是羊肉多食容易发胀,对身体不好。李渔是浙江人,一生风雅,阅历无数,但他没到过西北,没有尝过这里各色的羊肉,如果他吃过正宗的手抓,估计就不会这么说了。
《说文解字》上说:“事”者,职也,本来是我吃羊,反而说成是事羊,看,只因我好这一口,又自欺欺“羊”地虚伪了一回。(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