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三产融合促绿色崛起 张掖走出脱贫致富“牛”路子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回到剧外,近年来,张掖市把做大做强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肉牛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绿色崛起,形成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纽带,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张掖市情的牛产业发展路径。

全程在甘肃张掖创作拍摄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剧中贾吉祥通过养牛成为网红的桥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精彩片段

回到剧外,近年来,张掖市把做大做强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肉牛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绿色崛起,形成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纽带,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张掖市情的牛产业发展路径。

政策扶持 肉牛养殖快速发展

以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绿色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绿色有机牛肉生产加工中心为目标,出台《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养殖小区、畜牧产品饲料加工以及肉牛繁育引种等的扶持力度。

以“五良”技术组装配套、技术人员实行“三包”服务为重点,强化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保障,牛人工授精、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控、屠宰检疫等各环节均建立完善技术服务及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市、县财政每年列支450万元防疫经费用于动物防检疫工作,促进了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

加大投入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市、县区积极制定政策措施,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发展以养殖场区、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为重点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形成“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大户抓育肥、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协会抓流通”发展模式,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牛饲养量达90.2万头,出栏28.6万头,母牛存栏30万头,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304个。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145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6.2%,草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达40万吨,饲草保障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9家,有机肥生产能力达75万吨,养殖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循环农业发展良好。

创新科技 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建设牛产业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及“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为重要举措,紧盯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下功夫在品种培育、精深加工、品牌开创、市场开拓、人才技术、融资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经过40年的黄牛冻配改良,形成32万头规模具有张掖地方特色的母牛种群,全市肉牛良种率达96%。开展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累计创建省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省级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大力推广运用肉牛标准化养殖新技术,肉牛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75%以上。“张掖肉牛”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肃南牦牛”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补齐短板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围绕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新型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餐饮业发展带动、观光牧场打造等方面积极探索尝试,风干牦牛肉、牛肉酱、酱卤牛肉等系列旅游休闲产品走向市场,以电商为主的肉品销售正在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肉牛产业在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更加明显。培育建成博峰、祁连牧歌等3家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和金阳光、草原惠成等7家肉食品加工企业,打造祁连牧歌、博工肥牛等30个畜产品品牌,在全国设立40个直销点、150家超市直销专柜,建成畜产品电商平台27家。(张掖日报官方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