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仪”技之长秉匠心 等身专利破日本专家断言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杨秉松坚持仪器仪表研发31年,从一名普通工人自我修炼,成为专利等身的科研人才。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杨秉松坚持仪器仪表研发31年,从一名普通工人自我修炼,成为专利等身的科研人才。

技精手巧秉匠心,破旧创新展异才。杨秉松以20项专利授权和40项软件著作权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打破日本专家的断言。他先后获得“第九届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仪器仪表发明奖”“全国发明展银奖”,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陇原工匠”。

为免传感器频繁更换 他学着“偷懒”

电解液固型杂质含量测量仪、高温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炉壳真空计……在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杨秉松劳模工作室”里,各种检测仪器、传感器占满了屋子。

“我们研发的各类仪器,专门用来对付镍、钴、金等稀有贵金属。”杨秉松说,地处西北戈壁的金昌,蕴藏着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他所在的金川集团公司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

杨秉松介绍他研发产品——萃取专用ph电极 杨艺锴 摄

1988年,杨秉松从技校毕业进入金川集团公司,成为冶炼车间一名普通的仪表工,负责仪表的维修和保管。

“当时,车间内的各类传感器要经常更换,我就想老去换是不是有问题,能不能不这么频繁地更换?”杨秉松说,带着一种“偷懒”的想法,他对自动化“神经中枢”的仪器仪表研发产生了兴趣。

每遇到一个问题,他都会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寻求解决方法。“我会去问别的同事,他们要是也不懂,我就去自学。”杨秉松说,他找来各种书,从最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学起,一点一点啃下自动化技术、自动传感器技术、程序设计等专业知识。

“我的学历不高,但经过多年的自学,我敢说自己是公司仪器仪表方面的专家!”杨秉松说,有一次,领导找到自己,告诉他一个冶炼炉温度控制有问题,好几家研究机构解决的效果都不好,导致生产的硒产品合格率较低,听说他平时爱鼓捣各种仪器,抱着“死马就当活马医”的态度,让他接手一试。

接到任务后,杨秉松制作了一台控制器,接入到冶炼炉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疗效”。杨秉松一鸣惊人,2005年,他以工人的身份破格进入金川集团公司刚刚成立的自动化研究所。

从此,杨秉松进入闪耀模式,他用大大小小数百项研发,帮助企业从几吨重的矿料中“打捞”几克、几微克的“真金白银”。

9年磨剑 “打脸”日本专家

在金川集团公司采用的控电氯化工艺处理含铂族金属中铜镍合金流程中,有一项关键技术——控制冶炼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而所用的传感器必须耐得住强腐蚀、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

“有的传感器买不到,还有很多传感器在我们企业也不适用。”杨秉松介绍,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耐高温传感器,成为中国镍钴行业领导者——金川集团公司的一块“心病”。

2002年,一位日本专家到金川集团公司参观考察。“他来时自己带着一款传感器,还告诉我们它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杨秉松说,日本专家将传感器在金川集团公司110℃作业环境中测试,可是没过一会,这款“世界领先”的传感器还是失效了。

日本专家当即断言,世界上没有一款传感器适合金川集团公司。他还补充道,德国、瑞士等世界顶尖工业强国生产的传感器也无法在金川集团公司极端的作业条件下工作,即使可以,寿命也不过几个小时。

但是,杨秉松却很不服气。他在心里暗自较劲:“有矛就有盾,一定有办法能解决。”

杨秉松随即着手攻关。他自费赴大学、科研院所请教,但收效甚微。求助无门就自己动手,他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用家里做饭的高压锅作高温高压发生器模拟作业环境……为了寻找适合的材料,杨秉松做了数百次尝试,从金属到棉麻,再到化纤,甚至动物的骨头,只为寻找耐高温传感器的研发突破口。

杨秉松展示他研发的产品 杨艺锴 摄

尝试、失败、再试……2012年,可耐140℃高温的传感器终于在杨秉松手中问世,而此时,距离他研究之初已过去了9年。

经测试,杨秉松研发出的高温氧化还原电位电极、软仪表测量系统可在140℃高温条件下正常使用8个月以上,成为国内外可见耐温性能最高、寿命最久的传感器,同时,填补了高温环境下氧化还原电位测量的空白。

躺吃躺喝非我愿 精益求精谋领先

杨秉松在业内声名远扬,成为多家公司争夺拉拢的香饽饽。有公司报价年薪百万请他当技术总监,有公司想买断他的技术方案,还有人愿意出资跟他一起开公司。

“仅凭这款传感电极,就可以舒舒服服‘躺’着吃一辈子。”面对这些的诱惑,杨秉松却一一拒绝,他只顾低头搞研发,在各种电子元件上变幻着“魔术”。

杨秉松研发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检测仪器中 杨艺锴 摄

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二氧化硫气体。为了做到无害排放,长久以来,金川集团公司采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中和反应的方式来处理。但不同生产条件下释放的废气浓度不同,对氢氧化钠的需求量也不同,放少了反应不完全,废气达不到排放标准,放多了又产生浪费。

经过攻关,杨秉松发明了一款人工智能模糊控制器,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控制器不需要人工设置参数,具备自动修正控制算法的能力,解决了工业生产中控制滞后问题,突破了时变和非线性生产情况下的控制技术难题。”杨秉松自豪地说,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该控制器还具有深度学习功能,会越用越聪明。

杨秉松说,按照1吨氢氧化钠4000元人民币计算,他研发的控制器每天可为金川集团公司节约4吨氢氧化钠,每年节省成本约600万元。

如今,在以杨秉松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中,他继续带领着自己的4人团队攻克一道道技术壁垒。30余年来,他对仪器仪表研发的热忱从未减弱。他说,在自己心中,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世界上没有零瑕疵的产品,每一款产品都需要被不断改进。

“问题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了,更不能说我的这个产品做到顶了。”杨秉松认为,通过研发,自己的团队只是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部分问题,接下来,他们将在原来研发产品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提升。

“就像手机一样,要不断给升级、换代,才能在行业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杨秉松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陈沛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