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小百合种出大产业
2019年12月18日 19:53
来源:新甘肃 作者:赵梅
隆冬时节,原本贫瘠且沟壑遍布的山间,埋藏在冻土中的百合仍在吸收阳光雪水,努力生长
原标题:兰州:小百合种出大产业
隆冬时节,原本贫瘠且沟壑遍布的山间,埋藏在冻土中的百合仍在吸收阳光雪水,努力生长。
经历漫长的冬日后,田间便会孕育出葱郁的绿,到了盛夏7月,当红艳艳的百合花开满山谷,兰州种植百合的农户们便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美的春天。
兰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动百合产业转型升级,百合种植面积不断增大,销售版图不断延伸,不仅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而且成了主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魏岭白家岘村百合花开红艳艳
大山深处有个百合谷
冬日的兰州略显萧瑟。
但位于二阴山区的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堡子村,一株株耸立的百合漫山遍野,株杆枝叶虽然枯萎,根部鳞茎却深深扎根土壤,土地虽已封冻,但深埋地下的百合球茎却吸收养分、蓬勃生长。
盛夏时节,山前山后到处绿茵茵的百合杆茎和点缀期间的百合花,包围着堡子村,这“百合谷”里唯美的田园风光映衬着农人同样美好的生活。
经受住冬日冰冷的考验,兰州百合“韬光养晦”,以更加甘甜、软糯的优点征服了食客,获得“兰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誉。
康文尧老人靠种百合建起崭新的新房
七里河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而堡子村又是百合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七里河千亩百合母子繁育示范基地。
兰州市着力打造兰州百合名优特精品和知名品牌,不仅获得了“甘肃名品”称号、“中国驰名商标”,七里河区还获得了“中国百合之都”荣誉称号。2014年,兰州百合入围“全国百家农产品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据史料记载,兰州百合在兰州始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堡子村从什么时候开始栽植的,村里人没有能说清楚,只记得在年幼时祖辈们都在种百合。
“大家都盖起了宽敞的砖瓦房,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小车!”堡子村党支部书记康明旺说,堡子村504户村民,家家户户种植百合,因为种植百合,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种植百合种球的来源,民间也众说纷纭。
“听老人们说,山后小金沟村有个叫杨百合的,从外地拿来了百合种球,全家以都种百合为生,为了不让百合种球外传出去,当时他家雇工出门都要进行严格检查,但种球还是被雇工带了出来,以后就发展开了。”今年已85岁高龄的康文尧老人说。
“那时候,一背篓百合可以换两个银元。”康文尧说,在他的记忆里,因为种球缺乏,村里只有一两户人家种植百合。
“我听说是我们村的姑娘嫁到了山后的黄峪沟,那边因为有人跑新疆、陕西,带回百合种子在种,姑娘回娘家就把百合种子带回来了,就这样发展起来了!”72岁的王正有说。
“方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王正有自年轻时就种百合,如今身体硬朗的他一个人种了7亩多百合,除了在地里务劳,前两年,他还能开着“三马子”运百合,村民们直冲他竖大拇指点赞。
“刚卖了两万元,开春后还能继续卖呢。”王正有说,现在他还从专业合作社学经验,学习施肥的方法增加产量,提升他种植百合的技艺,下了苦有钱挣是幸福的事。
堡子村村民在百合田里劳作
百合喜冷凉湿润,好疏松通气,忌酷热积水。兰州七里河区后山二阴地区气候冷凉湿润,恰好适合百合生长,这也使得兰州百合成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
目前,兰州百合种植地域范围从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到了黄峪乡、魏岭乡、阿干镇,扩展到了西固区的金沟乡、柳泉乡,榆中县的和平镇、贡井乡、龙泉乡、哈岘乡、新营乡、园子乡、定远镇、连搭乡、银山乡、上花岔乡、中连川乡、马坡乡、城关镇、高崖镇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种植面积9.5万亩,今年预计达到10万亩,百合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经验”与“科技”的碰撞
“温度25度。”
“湿度也挺好。”
在明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百合鳞片扦插繁殖试验区大棚里,康明旺和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斌一边察看7月份插栽的百合鳞片长势,一边察看温度湿度,配合默契。
“长势不错,明年分开栽上,长两年就成50克左右商品百合的种球了!”李斌说,鳞片已经长出了3至4个头,再将这些头分开栽植后选取无病菌、无虫害的栽植到大棚里培育了。
“1亩地可以扦插15至25万鳞片,1亩地栽植1万株,可以栽植15亩到20万亩地。”康明旺说。
康明旺出生于1961年,在他的记忆中就有百合,集体经济时全村种了四五亩,统一交给蔬菜公司。
康明旺和李斌在鳞片扦插繁殖试验区察看百合长势
包产到户后,康明旺家里分了17.8亩地,他便种了了0.5亩百合,其余的种了麦子和土豆。1988年,他的百合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亩,因为种球有限,只能从自己繁育,把土压到根茎上,结出小种球做种子,到1991年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地都种了百合。1996年,亩产百合4000斤,1斤卖7.5元,收入10万元。
2018年8月,康明旺成立了合作社,50户村民加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领村民发展百合产业。
但是,2012年6月中旬,康明旺突然发现地里原本应该9月才枯黄的百合茎叶突然开始变黄,开始他并没在意,但没想到情况一天比一天黄严重了。
茎叶提前枯黄,次年复活的几率很小,除去幸存的之外,大量百合会烂根,这意味着大量减产和巨大的损失。
情急之下,康明旺找到了农业技术员李斌,李斌立即进行了百合黄化现象的调研。
“不按时倒茬;种植密度大;农家肥未经沤熟就施,以及化学肥料的不规范使用都是导致百合黄化的原因。”经过反复调研,李斌发现,品种退化、栽培不规范、除草剂危害、连作障碍和病虫害等都是导致百合黄化的原因。李斌不断研究对策,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在七里河的一些乡镇开展了生物有机菌施及有机肥和配方施肥、生物农药、不同栽培模式、间作套种试验等多项百合综合试验。
2013年7月,堡子村村民康纪中发现自己种的10亩百合,有两亩开始黄化,他立即找到康明旺求助。
康明旺立即联系李斌,让他使用混合药物喷洒,没想到喷洒两次的时候,黄化的茎叶渐渐变绿了,喷洒3次后彻底恢复了。
农技人员在黄峪乡调研百合“黄化”问题
“要不是及时挽救,那年我得损失1万多元!”康纪中感叹说。
要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随后,李斌编写了兰州百合黄化现象发生情况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手册发放给种植户,指导他们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开展统防统治。
“百合黄化,要用“根宝”、“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硫酸锌”等药物的混合,每隔10天喷洒一次。但避免‘黄化’最关键的是栽植密度不能太大,农家肥一定要沤熟再上......”
2012年,李斌的“农民田间学校”开课了。他在田间地头,通过实践方式,指导农民学科技,提高科学生产能力。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培训宣传,七里河区百合黄化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李斌又将技术攻关放在了百合品种的提纯复壮上。
“在茎叶上喷洒微量元素,能让百合品质更优良!”但是,没想到,李斌的这一想法却被康明旺果断否定。
“肚子里没肉,脸上抹上油就算吃了吗?根上不施,喷在叶子上能行吗?”康明旺反驳道。
“要底肥、根肥、追肥、叶肥相互结合,才能复壮。”李斌说。
“我是百合专家!”
“我种了几十年,还是百合博士呢!”
就这样,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场“PK”展开了。最终,两人达成了一致,决定试种1亩地。试种后发现,通过根施农家肥、喷洒叶肥等综合施策,百合亩产增产1000斤,达到了提纯复壮的效果。
后来,两人开始做百合鳞片扦插技术试验,取得了成功。“我靠经验,你靠书本,咱俩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康明旺感叹说。
兰州百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增产提质为突破,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增效提纯为目标,加速建设组培中心和鳞片繁育技术推广,不断发展壮大种球繁育,利用百合脱毒苗的快繁技术、发展原原种生产基地,解决了百合病毒性种球退化问题,依靠科技,大批量培育优质百合种球,解决了种球种性退化的问题。
兰州市以推行原产地保护与标准化种植,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建立了1182亩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3.87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和4个示范乡镇,种植户达到10954户,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从“进城摆摊”到“电商售卖”
在通向兰州南出口的主干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标牌分外醒目。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村。
“最早,人们用背篓背或者骡子架上两个筐,驮到市区市场去卖。后来,用自行车、架子车拉着去,年龄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可以拉200多斤。”回忆起当初卖百合的往事,今年74岁的张宗忠老人依旧记忆犹新。
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留存的羊皮筏子上贩卖百合的图片资料
时年十八九岁的张宗忠,鸡一叫就出门,20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岭过水沟,赶天亮到城区铁路局市场,1斤卖3角,在当时是不少的收入。最让张宗忠引以为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个村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坐火车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卖。
他们挑选了上好的百合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筐,运到货运站,到北京火车站后再坐公交车运到东单、西单、崇武门菜市场售卖。
当时百合的收购价是1斤8至9角钱,而在北京可以卖到1元,有1至2角钱的差价,除去路费等花销,还有一些盈余。张宗忠说,当时售卖最大的收获是将百合推向了兰州本地之外的大城市、大市场,这是难能可贵的。
将兰州百合推向更大的市场,这无疑是种植户、农技人员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的心愿。
为了把兰州百合产业做“特”、做“强”,兰州市以兰州百合产业转型发展问题导向,按照“适度增加种植面积、重点提升质量产量、突出完善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推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营销体系完善、经营主体扶持、品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延伸等关键工作,推进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综合化。
乘着发展的春风,张宗忠的儿子张学文已经从年事渐高的他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从年幼时跟着父亲在百合地里掐百合尖的张学文,已改变了传统的百合种植方式,成立了兰州振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起,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而当初父亲铺管道、电风扇组成的烤房加工熏烤以转变成了机器真空包装。经过层层抽检,他的百合不仅销到了各大城市,还远销到了香港。
袁家湾村村民们在加工包装百合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百合协会理事长高作旺,是兰州百合种植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年轻人一起致力于百合深加工和电商销售。
2018年,袁家湾村在打造百合特色旅游小镇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文化展览馆。展览馆里不仅有百合种植、农耕文化的图片资料,还有百合干、百合花蕾、百合酥及脆百合等新产品。“我们正在依托百合产业发展旅游,想把百合产业不断壮大!”高作旺说。
而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形式。
“今年双11销了28万吨,多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电商销售的白振延说。
近年来,兰州市在百合产业发展上,突出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把农户分散声场经营与国内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推动产品高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从事百合加工的企业达200多家。
工人将百合运往冷藏库储仓
“预计今年百合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外销量达到3.5万吨左右。”兰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李海涌说,今年百合种植面积、产量及外销量相比去年都有所增加。
李海涌介绍,目前兰州共有200多家百合加工企业,70座百合冷藏库,库容达到1.6万吨,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3.2万吨;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5家,近90%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畅销粤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及美国、东南亚等地。
[责任编辑:李果繁]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