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心有暖阳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一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文化滋养,才能散发出兰一样的幽香,不见花朵,就能知其存在;一群山峦,需要多久的积蓄,才能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霞,于烟霞的照耀下,青牛缓缓驼来万世的经典;一片岸柳抚城的水域,需要多久的等待,才能成就一段永恒的文明佳话,无论史册还是民间,都有其光芒闪现……

“精致兰州文墨书香”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展播(十四)       

心有暖阳

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冬日里总有温暖的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

一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文化滋养,才能散发出兰一样的幽香,不见花朵,就能知其存在;一群山峦,需要多久的积蓄,才能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霞,于烟霞的照耀下,青牛缓缓驼来万世的经典;一片岸柳抚城的水域,需要多久的等待,才能成就一段永恒的文明佳话,无论史册还是民间,都有其光芒闪现……

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光明纯净,或朝阳初升般心怀希望,或明月朗照般淡泊宁静,身后又是如何反复咏唱的诗行与长歌……此刻,我们沐浴在书香和茶韵中。雪下到深处,会有一种幽蓝的声响。有些东西,属于这个时代;有些东西,则属于时间。一个作家的东西能在时间留下来,那才是文字。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冬日的一个清晨,我在寒冷中穿过半个城市,来到一家温馨的书店。兰州深处于东方大陆腹地的一座旱码头,是青藏、黄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的一个起点,一个驿站,一座安详地静卧在层峦叠嶂的褶皱深处的城市。这里的饮食是粗线条的,在粤菜和川菜、徽菜以及火锅、麻辣烫等大举北伐之,兰州本地的特色越来越显示出了粗犷和直率。其代表作就是手抓羊肉。似清水里煮熟的鲜嫩肉块,不带任何调料的痕迹。吃时,佐以大蒜瓣和椒盐,越是肥腻的肉块,越能吸引食客的胃口,大快朵颐。饭毕,特制的盖碗长驱直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秦腔声响起,羊皮筏子传诵的歌谣夹带着牛肉面的馨香,这才是地道的兰州味。

尘世的生活乏善可陈,幸好文字里我们能找到点安慰哲理的文字,甘甜、醇香,是的,讲故事前需要说说生活。岁月啊,终究会让你伤迹斑斑,磨平棱角,却留下了独有的味道,那是无法复制的美。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是柴米油盐。走过的路,经过的事,看过的风景,已经随着光阴渐行渐远,不必哀叹,也无需伤感,珍惜当下,恬淡随意地生活,便是浅浅的快乐。 

黄河水依旧流淌,流走了日子,流不走的是记忆。大约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马保子的不管寒暑,挑着面食担子,走街串巷地吆喝着。也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发明了日后享誉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如今,兰州人一天的作息是从早上一碗牛肉面开始的。一碗面下肚,一般都会奠定人的信心。兰州人出外一般会理直气壮地集中在三样东西:读者、黄河、牛肉面。说到底,生活是每个人的日子拼凑走的。    

静静地伫立在冬的阑珊处,感受飞雪飘来的清冷意,仿佛置身红尘外。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灵性。故事就是从一碗面开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兰州,百业待兴,人们的生活才像破土的绿苗。那时,钞票、粮票、饭票、布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工作的要靠粮本子,吃个牛肉面还得有饭票,不像现在刷个微信,扫个支付宝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往事,真成了段子。

生活就是这样,有的人细细品味慢慢斟酌,有的人举杯而饮一饮而尽,一样的茶不一样的心、茶虽同情不同。不论茶淡茶浓、不同的人喝出不同的味、不同的心品出不同的情;不同的交往也不同,以诚相待,真心拥有。 其实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们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生活,生活便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就是人生。  

故乡,多么亲切温情的字眼儿,总是萦绕在我思念的心头。

故乡的冬日,红日刚刚升起,白雾萦绕的萧瑟的树林。铺满冰霜的土路,上面碾过深深的车辙,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还有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你找我,我找你,一路上叽叽喳喳,一同上学去。男生的书包是绿色军用书包,女孩的书包多是家里妈妈缝制的,有很多好看的花边,样子像枕头,又像荷包蛋。书包里除了书本文具,还有车轮胎剪成的皮筋,铜钱扎成的毽子,好玩极了。最难忘的事,是轮流着生火。那时的教室是土坯房,冷风飕飕地从墙缝里直灌进来,一个教室两个炉子,前后各一,前面的小点,后面的大点。前面的炉盘是方的、土质的,好一点的是铁皮的,可以烤馒头、豆子,饼子等。后面没有炉盘,锥形直筒,只能在炉灰贮存室烤土豆、红薯的,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迥异,家境好的拿个白馍,将就的揣个杂粮馍,差的只能蹴着个黑面馍。馍的大小不一,颜色不一。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冻得像冰块,偶尔还闪着冰花。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件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上课前,大家竞相将自己的馍馍放在炉盘上,炙烤成类似锅巴样的黄色,掰下来扔进嘴中嘎嘣脆。有些同学实在放不上炉盘或者准备偷嘴的,将馍馍塞在兜里,趁老师不注意,抠一块放嘴里融化充饥,出手笨拙的,不小心还会噎着自己。坐在炉子附近的孩子,上课时大多眼睛直勾勾地瞅着炉盘上的食物,看着黄色渐生成,避过老师的眼神,冷不防地赶紧掐上一块,吞进嘴中尽量忍着不出声。恨的放东西的同学,牙齿咬得咯咯响。

等啊!等啊!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下课铃响,大家伙奋不顾身地涌至火炉前,纷纷寻找自己的食物。被掐了食物的同学指责“偷吃者”。拿错土豆的孩子,赶紧找个地方啃上两口。大家骂骂咧咧的,但手中总有一块吃的。抱怨声少了,多了此起彼伏的“嚓嚓”声,只要能果腹就可以了。日子过的恓惶,但感情是真挚的。其实,谁都心里明白“偷吃”是为了解馋。拿白面馍的孩子心底里是愿意让那黑面馍馍的孩子吃一口白面馍;拿土豆或豆子的也想让白面馍的孩子尝个鲜。大家都心知肚明。嘴上不饶人,心里都明晓。

日子就这样在你推我搡、你骂我叫中度过的,物质匮乏,精神富裕。唯有炉膛中的火焰燃烧得更旺,温暖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很多人生活的希冀。

一连串动词写就一种未来,这个将来时的主语是我们每一个人。门就在那里,推开或留下,未来开始分岔。  

拾一枚岁月的沉香,浅摹流年。指尖,流泻的淡暖清欢,在轻轻落地的时刻,都绽放成无言的温柔,渐渐有了慈悲的模样。我和同学们生活在河西的农村,而对于兰州城里的孩子相对好些,有些人生活条件好,每天可以喝牛奶吃面包,甚至拿着饭票去吃臊子面、包子、油条、豆浆……哦!还有牛肉面。每天路过牛肉面馆上学的孩子,总是探头看看,咂咂嘴,放慢了脚步,好像在寒冷的日子里吃上碗牛肉面,暖暖身子,解解馋。但是,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很多孩子只能闻闻溢香的牛肉面味,留恋的脚步被即将上课的钟声催促着。

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远方,指缝太宽,时光太瘦。那时的孩子,只能用优异的成绩换取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棒棒糖、钢笔等,最奢望的还是好吃的,多希望自己手里有张饭票,去吃个牛肉面,灭灭馋虫。由于物质生活相对贫穷,大多数孩子只能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了。

时光是美好的花朵,如能将喜悦和安生常驻心底,即便心头花落尽,眼角依然有微笑,便是岁月给予最美的妆容。日子久了,很想闻闻牛肉面的孩子一时间竟成了弄堂里或街道旁牛肉面馆门前的张望者。

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在路上,最美的人,不在外表,而在内心!让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成为一种美好!

“娃手里有个馍呢!”看得久了,牛肉面馆的老板娘一边打杂,一边对老板喊道。他们是穆斯林,开了一家清真牛肉面。这家面馆的老板呢总是很默契地叫学生娃坐进来,美其名曰暖暖手。顷刻,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飘着翠绿的香菜和蒜苗端过来了。娃娃们会心地笑了,从兜里摸出馍,掰开丢进碗里,浸泡一会,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真香呀!

“娃手里有个馍呢!”这句话很快在一些牛肉面馆传开了。于是,牛肉面馆总能看见揣着馍馍的学生娃。

一饭之恩!朋友的孩子,现在身居国外。每次回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大包小包,去拜访曾经恩惠牛肉汤的老板娘。昔日的老板娘,如今很多都成了奶奶。经营的牛肉面馆,早已改头换面,逼仄的小饭馆阔气了很多,好多都是老板娘的后人们经营着。老奶奶想不起看他的小伙子,不禁会问:“你认识我吗?”“你曾经看见我手里有个馍,总是给我舀碗牛肉汤呀!好香的汤……”老奶奶陷入了沉思中。

幸福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同。其实,我也曾受过这样的“境遇”。但与朋友孩子不一样的是我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生活窘迫,我总是在一个月就有几天断粮。虽然穷尽办法,现实还是现实。饥肠辘辘抵不过书本上的文字。微薄的稿费满足不了长身体的胃口。有时,一周手中不到十元钱。一碗牛肉面三元,舍不得吃。为了充饥,只能厚着脸皮,买个五毛钱的大饼。要一碗牛肉面,吃碗面,加汤,泡饼子,一天就这样将就过去了。好在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但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

日子就是这样的真实!当你的物质生活满足时,精神会匮乏的。生活精彩,各种层出不穷的精彩;生活落寞时,各种难以逃脱的落寞。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会使你总往高处攀登,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使你一刻抬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娃手里有个馍呢”!在这个寒冬,在诗意荡漾的金城,又讲起这个故事,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平静地接受命运的恩赐或折磨,就像鱼接受河流,不管它清澈见底,还是浊浪排空,鱼都会在河里游。每个人给与你的恩泽,那是必将感恩一世一生的。  

沐浴食粥,温暖无忧!心有暖阳,满目芬芳!

作者简介:赵武明,青年作家,评论家,纪录片撰稿人。多家报刊杂志开设专栏。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曾获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曾担任国内多项文学大赛评委。唯美散文作家代表。部分作品被选入各种文集,并被设计成中学生阅读试题。曾获孙犁散文奖、黄河文学奖、全国青年文学奖、中外散文诗歌联赛金奖、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金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陈沛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