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和麻纸: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陇原非遗百科|西和麻纸: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最初,

原标题:陇原非遗百科|西和麻纸: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最初,人们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和构树皮等。随着岁月流变,传统造纸早已没落于历史的烟尘中。然而,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乡刘河村和朱河村,仍旧保留着完整的纯手工麻纸制作工艺,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非遗名片】

西和麻纸是出产于甘肃西和县的手工纸产品,纸质柔韧、耐磨抗损、手感绵滑、极富弹性,适宜于创作仿古书画,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和“千年寿纸”。

【非遗级别】

2017年,西和麻纸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历史溯源】

这是晒在墙上的西和麻纸(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同治年间麻纸手抄本

西和麻纸产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制作工艺世代相传,是古代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明和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自西汉以来,以西汉水为纽带、以仇池山为中心、以古蜀道为依托,形成以现西高山乡和纸坊镇为门户的麻纸生产之地。在西和县附近天水市放马滩文景时期墓葬中发现长5.6厘米、宽2.6厘米的古残纸,可以推断麻纸的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

【主产地】

西和麻纸的主产地在西和县南部的西高山乡朱刘河村,该村依山傍水,周围生长着取之不竭的构树,生产麻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村几十户人家,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常年生产麻纸。

【特点】

西和麻纸素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抗撕裂)、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防水防蛀、千年不朽,是非常环保型的纸张。

【用途】

适宜传统毛笔书写优雅的书札文书、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多种用途,书画效果极具表现力,为一般宣纸所不及。

【制作工艺】

西和麻纸制作与中华民族传统皮纸制作技艺基本上同源同时,保留了原始、复杂、完整传统的皮纸制作工艺流程,大都以家庭作坊生产形式为主。历经备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制浆、打捞、麻钱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72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原料采自天然野生构树皮,是古代皮纸制作的主要原料,具有原材料的独特性和制作工艺流程的独特性价值。

“西和手工麻纸”传承人刘小波将构树皮打结(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将砍伐来的构树枝进行剥皮、筛选后,进行清洗和蒸煮,是制作中的重要前期工序。

构树皮在水中浸泡约一周时间,再加上生石灰泡制后,进行蒸穰,即在一口大铁锅中接受熊熊烈火和巨大气浪的锻造。

当树皮完全熟透,生料就变成了熟料,树皮中的纤维被充分软化,达到了做纸浆的要求,但此时,还不能直接用于造纸。按照需求,它们一部分被特殊处理并晒干保存,一部分则被再次置身清冽溪水当中,接受更为彻底的洗礼,也就是洗料。

“西和手工麻纸”传承人刘耀清在切穰(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待构树皮愈发干净绵软,就要砸穰。将处理好的构树皮放在石碓上,用一个大木杵反复踩踏砸碾,并用手搓,最终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后制成穰,再用穰刀切碎。

之后,对切穰加水淘洗,将构树皮里最后剩余的细小杂质全部洗出。

淘洗之后的捣穰经过石槽中的又一次加工,植物纤维变得更柔更细,这时,将其放入石头砌成的纸巢中加水搅拌淘浆,均匀的纸浆便逐渐形成。

一切准备妥当,就要进行西和麻纸最核心的制作环节——抄纸。抄纸是一项技术活,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全取决于抄纸人的技艺是否了得,下手轻了纸会太薄,重了纸又太厚。

“西和手工麻纸”传承人尹利红在捞纸(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纸匠双手端起抄纸帘在纸巢里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纸浆翻滚、起伏、沉淀,几秒钟时间,纤维就均匀地停留在了竹帘上,进行初步脱水后,将帘子反扣轻轻一揭,那些原本属于大自然的构树皮就完成了庄严蜕变,一张张手工麻纸正式诞生。再经过晾晒、扎捆、用刀切剪齐后,所有工序便完成了。

“西和手工麻纸”传承人刘小波撕下晾晒好的麻纸(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笑 摄

【代表性传承人】

西和麻纸代表性传承人有胡凤钰、刘智会、尹利红、刘小波等。(策划整理:宋燕 资料来源:新华社、甘肃日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