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旭东:敦煌这个超级IP不能乱消费


来源:新华网

自动播放

敦煌莫高窟可谓奇迹。茫茫沙海中,藏着一座举世无双的美术馆。无数的无名画工,用线条与色彩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交往。历经千年沧桑,这里仍保存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守护着莫高窟的人们,如何解读古代的“密码”?今天的莫高窟,有着怎样的幸福与烦恼?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曾经的丝路明珠又有什么新作为?

原标题:敦煌莫高窟:从历史走向未来——专访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

敦煌莫高窟可谓奇迹。茫茫沙海中,藏着一座举世无双的美术馆。无数的无名画工,用线条与色彩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交往。历经千年沧桑,这里仍保存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守护着莫高窟的人们,如何解读古代的“密码”?今天的莫高窟,有着怎样的幸福与烦恼?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曾经的丝路明珠又有什么新作为?

敦煌之美

记者:谈起莫高窟,首先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美。您觉得莫高窟美在哪儿?它最打动您的细节是什么?

王旭东:说来惭愧,第一次来敦煌,对洞窟并没有太多感觉,倒觉得荒凉寂寞的自然环境很美,很像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山村。

慢慢地,阅历丰富了,对敦煌也产生了感情,它呈现的美也就不同了。早期洞窟中,画面血淋淋的舍身饲虎图,展现了奉献之美。唐代洞窟大气磅礴、色彩斑斓,呈现出古人向往的净土世界之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的敦煌。敦煌的美需要我们去亲近它,在和古人对话中找到触动自己的美的瞬间。

保护第一,没有之一

保护、研究、弘扬,从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今天的敦煌研究院,这是莫高窟守护者半个多世纪不变的使命。

记者:莫高窟是沙漠中的艺术宝库,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沙。但很多人不知道,水也是莫高窟面临的重大问题。您是做保护出身的,给我们讲讲莫高窟的保护吧。

王旭东:沙和水是威胁壁画色彩保护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

莫高窟背后是高大的鸣沙山,风沙是我们看得见的危害。从常书鸿先生那代人起,就开始与沙做斗争。今天,借助防沙体系,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已是70多年来最轻的。但我们还在不断监测、维护。

过去对水不是特别重视,敦煌年降雨量才40毫米。但研究发现,水汽对壁画伤害非常大。盐分遇水反复溶解、结晶,导致“壁画癌症”酥碱等病害。现在,我们高度重视水的问题,通过雨天关闭窟门、窟前园林漫灌改滴灌等措施对水设防。

游客过多,莫高窟受不了

每年暑期,莫高窟都会患上“热感冒”。每天最多2万名游客涌进狭小洞窟,导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监测指标攀升。2014年,莫高窟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2017年游客跃升至170余万人次。今年,游客增长率仍在20%左右,“隔日应急”变成了“连日应急”,千年石窟“喘口气”都难了。

记者:我们观察到,蜂拥而至的游客成了莫高窟面临的巨大挑战。能说游客是莫高窟的首要威胁吗?您担心吗?

王旭东:说到游客,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几年,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2014年,伴随数字展示中心启用,莫高窟开启了每天6000人为最大承载量的网络预约参观模式。在旅游旺季,我们联合地方政府,对没预约到门票的游客开启应急参观。

从拉动地方经济的角度看,游客多是好事,但莫高窟受不了。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文物安全,确保游客安全。

我们要有替代方案,创造出一些能和莫高窟相匹配的体验场所和项目。今年推出“夜游莫高窟”,还在策划“莫高世界体验园”,希望缓解日益增加的游客给莫高窟带来的压力。

文创:贴金不是贴牌

从“给菩萨涂口红”课程,到与亚马逊、小米、腾讯等企业推出联名产品,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不断壮大。但与一些文博机构相比,敦煌文创步子似乎有点慢。看看莫高窟“掌门人”怎么说?

记者:这几年各个文博单位特别愿意做文创,敦煌研究院也有一些探索。有一种说法是,莫高窟成了一个超级ip,您怎么看?

王旭东:大家是真心愿意做文创,还是社会趋势推着走?恐怕我们得先想清楚这个问题。文创一定不能背离价值,要通过文化创意让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去消费它。

慈悲、智慧和美,是敦煌的价值。我们宁可步子迈慢一点,甚至不合作,都不能突破底线。莫高窟在,后人还会继续去做。 但如果敦煌在人们心中垮掉,再扶起来很难。

有坚守、不随大流,是我从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位先生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我觉得我们不是懒惰,而是要有一种定力。

“一带一路”新机遇

敦煌的兴衰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命运息息相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研究院加快了与沿线国家交往。凝结在敦煌文化中的“中国智慧”正在今天继续发挥作用。

记者:敦煌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成就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敦煌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

王旭东: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要“五通”,我们在“民心相通”方面做了一点工作。

民心相通要靠人文交流。莫高窟就是人文交流的结晶,古代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平等交往、互学互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历史中寻找未来。我们在世界各地办展览,与沿线国家双向考察交流,向全球免费共享“数字敦煌”资源库,引进国外的展览与人才,不断加大与各国的交往力度。只有平等,“一带一路”才会向高层次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能实现。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坚持发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业

      ——访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本报记者 施秀萍

一边,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每逢节假日几成“春运”模式,一票难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呈几何式增长;一边,莫高窟洞窟空间狭小、壁画材质脆弱、年久多病,虽经“莫高人”代代接力,穷尽心力保护,但依然面临着敦煌或许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深陷“带病上岗”,长期得不到休养的窘境。

在这样一场开放与保护的“博弈”中,“莫高人”该如何抉择?

“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理念!”在第三届敦煌文博会文化和旅游专题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再次给出了莫高窟的答案。

“何为‘负责任’?首先,要对老祖宗负责;其次,要为游客负责。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敦煌文化遗产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王旭东说,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理念,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拓展开放空间,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游客体验;在充分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平衡发展。

“心动”决定行动。

首先,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基于观众类型的“针对性分类”管理体系,让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都能看得好、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真正让游客把莫高窟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印在脑海里。

“其次,最早在全国文化遗产地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研究。”王旭东说,经过一系列科学、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莫高窟单日最大承载量为3000人次。但3000这个数字,显然“供不应求”!敦煌研究院又何以忍心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2014年,历时4年投资3.4亿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数字+实体”这种新的双重参观模式,瞬间让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翻番至6000人次,大大满足了游客需求。

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不仅正在破解一度陷入两难境地的莫高窟保护与开发窘境,也堪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行典范。据统计,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运行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70万人次。

懂得自解疑难,更清楚“画地为牢”的局限。敦煌研究院还依托敦煌及周边丰富的文化、自然和人文资源,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莫高世界——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体验园”项目、“锁阳城镇、锁阳城遗址、榆林窟丝绸之路国家公园”项目建设,结合“敦煌文化研学之旅——世界文化遗产”旅游项目运行,积极构建大敦煌全域旅游圈。王旭东说:“希望与社会各界站在一起,共同守望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把一个真实、完整的莫高窟传承给下一代。”

[责任编辑:王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王旭东谈敦煌 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80928/9/wemedia/91f20b3748ef2acbca2db53e40b8f9c0bc5acdee_size274_w640_h360.png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