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朝廷慰问团访边塞 基层公务员“自掏腰包”接待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站内

汉代朝廷慰问团访边塞 基层公务员“自掏腰包”接待

原标题:汉朝基层公务员的AA制

胡晓玲

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之后,汉武帝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行政机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相继设立,长城、烽燧等防御工事以及邮驿系统也开始向西延展。

自古为羌戎之地。夏、商、周时属乌孙,先秦时为大月氏领地,西汉初属匈奴。汉武帝时击败匈奴,置武威和酒泉郡,居延始属汉朝管辖。《居延汉简》就是出土于这一地区。

据出土汉简和史料记载考证,大湾城堡为汉代张掖郡辖肩水都尉府城。汉武帝时,设置了“张掖属国都尉”,权力相当于太守,它下面设了3个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是相当于郡的都尉。

西汉武帝时,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额济纳河)两岸修筑了防御塞墙和烽燧,并修筑了若干城、鄣、关、亭。其东北方与光禄勋、徐自为在五原塞外所筑外长城相接,西南方与酒泉郡所筑塞墙连接,是汉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线。东汉末年废弃。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有特殊意义。

历史上,居延城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河西走廊的必经之道,也是各民族往来、汇聚、融合的重要地区。从居延汉简记载可知,汉军中有羌人、胡人等,他们共同御敌,保卫朝廷和各族民众的安全。再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十二月侯粟君所责 (债)寇恩事”记录了一件2000年前的经济纠纷案件,其中一位当事人就是从中原来居延地区耕作的农民。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透过深藏于大地的汉简中,看到宏大历史叙述之外的诸多细节,2000年前的汉朝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与生活,以及“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浑然不觉。

肩水金关遗址位于现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北107公里黑河东岸,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著名文化旅游景区,也是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地方。1973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新莽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记载了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

慰问团要来的消息,早在半个月前就传到了肩水金关。驻守在肩水金关的官员兵吏是个个精神抖擞,都力争把工作做到完美。欢迎慰问团的准备工作一星期前就行动了,从旮旯拐角的卫生开始,营房、宿舍、厨房,连城墙外不起眼的一棵枯沙枣树都清除掉。

欢迎晚宴是在两天前开始准备的。

醇酒在坛子里待命,两只羊拴在墙角的榆树下,瓜果蔬菜是自给自足,鱼么,不着急,在河湾深水处总会有。总之,一切看起来显得不动声色又处心积虑。

那时候,车马慢,公元前61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戈壁难得的安静,对于三天一大刮一天一小刮的风,似乎也感到了异样,收敛了张扬、任性的脾气。夜里偷偷下了一场雨,骆驼刺都显得干净利爽。慰问团一行七人在戈壁上走得迷迷瞪瞪,眼尖的一个官员猛地喊了一声:“到了!”众人立即惊醒一般朝前望去。隐隐约约的一片绿色,一条银丝带从中穿过,绿色中最高的建筑物正是肩水金关,城墙四角的角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似乎在告诉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那样简约而又丰富。听漠风骤起,驱马儿逐风追日,宁静而又平凡。面对沙漠里驼铃声,似乎只有远山了解,那深深的辙痕,曾怎样到来,又曾去向何方。

肩水金关的吏卒守候在高处,守候那潮水一样的晨曦。渐行渐近。每一片草叶,都长着一双渴望的眼睛。慰问团到了!早有吏卒报告官员,大小官员二十七人,早早在路边分两队站好。慰问团里有前一年来过的官员,认识肩水金关的官吏中的故人。

短暂的紧张稍纵即逝,一阵寒暄之后,大家依次进入。

贵客的马是要拴在院子里,草料是早早就准备好的。房间里打扫得干净,洒了水的地面,稍留一点湿气,桌上瓶中插着几只菖蒲,洁净而温馨。点心茶水早已安放妥当,一切显得自然而又亲和。

西北天高地阔,连太阳都不舍离去。悠悠地透过灿烂的晚霞中望着大地上这欢愉的时刻。

整个肩水金关洋溢着紧张、严肃、愉快的气氛。远行的人一路颠簸,心情也被这种快乐感染。院子里若有若无飘荡着一种香气,是那种勾起肚子里馋虫的香气,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香气,这是清炖羊肉的香气,吃当地碱草长大,喝弱水河水的羊,有着独特的香气,加上弱水河里的鱼,真是一个“鲜”字不足以道其味!

这个“鲜”据说颇有一段来历:孔子周游列国时期,因为生活困苦,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一次他们行至现在的安徽萧县,饥饿难耐,弟子们讨来了一些羊肉和钓到的鱼,为了果腹,他们将两种食材一起烹饪,结果,这种烹饪方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鲜美味道,孔子将鱼与羊二字组合成了“鲜”。

另一股清香则是谷米粥散发出来的,谷米性温,吃完羊肉,喝谷米粥,降火养胃。谁说西北人只有粗犷,这细腻让人久不能忘。

第二日凌晨,太阳在大地上撒上碎金的时候,慰问团挥手告别,下一站悬泉置。

肩水金关的记录员认真细致地记录如下:“粱米八斗,直百六十。即米三石,直四百五十。羊二,直五百。酒二石,直二百八十。盐、豉各一斗,直卅。往来过费凡直一千四百七十。肩水见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朝廷派遣慰问戍边将士的官员达到肩水候官之后,吃了多少米、耗费多少盐等一连串详细数字都有记录。此次记录一共花费1470钱,肩水金关共有27名官吏,每人约摊了55钱。汉简字数虽短,可传递的历史细节却生动丰满,“自掏腰包”的公务接待原来在汉朝就有流行。

王莽新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物俸禄制度,但由于实物有时不能及时运送到戍边地区,官府就用储存的钱币代替实物发放官员工资(也有说法,新朝时期与匈奴关系紧张,戍边地区地位重要,王莽特意保证戍边官吏战士的俸禄)。汉代戍边官吏发俸主要按月发放,每月600钱左右,有时2-3个月一发,数月甚至一两年一发。王莽时期虽然多次改革货币制度,官员工资标准与西汉相差不大,从出土的汉简中可见戍边官员月俸禄没有拖欠情况。根据河西地区物价,肩水金关官吏分摊接待花费,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除了这类重要的能够跟史实对应的汉简之外,肩水金关大部分汉简上都是平常的工作记录,那些工作就算放在2000年后,也不觉得突兀。秋天扫落叶,冬天扫雪、清理雪堆,将这些障碍物清除掉。就算在2000多年前,肩水金关的公务员也要扫雪。

边关当年就苦受大漠风沙的频频造访,有一记录了日常工作的木简中,几个工作人员用大半天时间清理了吹到屋顶的沙子,连这样的日常工作都一一登记在册,以示缜密。“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薪火赓续间,简牍为我们追寻“从何而来”提供了更多历史支撑。

(嘉峪关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