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长城、圣容塔…见证永昌千年文明史的文物速览!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永昌境内汉长城的走向、类别大体与明长城一致,国家文物局认定我县汉长城资源共65个长城资源代码,全长152千米,实存约81千米。

永昌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位于县城中心。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规制仿西安钟楼,砖木结构,方形,分台基与阁楼两部分,通高24.5米。台基以夯土板筑,四周青砖包砌,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高7.2米,占地面积506平方米。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容寺塔

位于圣容寺前后山顶。有大小二塔,隔山谷相望。大塔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基边长10.8米,通高16.2米。第一层南面辟门,密檐用砖砌迭涩,挑出13层,第4、第8层挑出菱角牙子。塔内原有木梯通至塔肩部,20世纪90年代尚依稀可见四周壁画。小塔造型同大塔,通高4.9米,空心。圣容寺塔是甘肃省唯一现存的唐代佛塔建筑。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城永昌段

永昌境内汉长城的走向、类别大体与明长城一致,国家文物局认定我县汉长城资源共65个长城资源代码,全长152千米,实存约81千米。其中墙体29段88千米,实存约27千米,壕堑30段64千米,实存约54千米,单体建筑6座(敌台1座、烽火台5座)。2006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永昌段

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查明,永昌明长城东起民勤县蔡旗乡麻家湾村与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交界处,经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喇叭泉农场,水源镇新沟村、西沟村、方沟农场、华家沟农场,河西堡镇青山堡村、上三庄村、寺门村、下洼子村、鸳鸯池村、沙窝村、河西村,城关镇金川西村,红山窑乡毛卜喇村、王信堡村、水泉子村,西止山丹县老军乡羊虎沟村界沟处。国家文物局认定我县明长城资源墙体、壕堑、单体建筑、相关遗存、关堡等共185长城资源代码,全长约151千米,实存约101千米。其中墙体67段129千米,实存约80千米,壕堑11段22千米,实存约21千米,单体建筑88座,相关遗存8处,关堡1处。2006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子塔

位于永昌县城北1公里金川河南岸台地上,又名金川寺塔,因塔依观河楼而建,又俗称观河楼塔。塔建于一土墩上,墩宽12.6米,塔基边宽6米,塔通高30米,砖结构六角七级实心,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塔身为砖结构,每层置单檐,以砖迭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龛,顶端冠以圆状铁刹。塔基东西两壁镶有“光东阙”、“定西戎”的砖雕匾额。原为唐时敕建的金川寺所属建筑,后毁于战乱。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复修大寺时,在原塔旧址重修。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鸾鸟故城

位于西大河水库东北侧,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墙多弯曲,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7500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4米-6米,夯层厚0.15米,南墙正中开门。1968年兴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1972、1978年调查并采集有石臼、铁器、铜扣、铁犁、陶罐、五铢钱、铁钟残片等。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城故城

位于水源镇北地村北1.7千米处。始建于晋代,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长288米,面积86400平方米。南城墙正中为城门,四角各有一个角楼,每边各有两个马面。城内地表遗留有陶瓷残片,曾采集“开元通宝”2枚。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堡故城

位于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始建于汉代,沿用至明清,城址呈长方形,坐北向南,东西长660米,南北宽260米,面积145200平方米。墙厚3米,高6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2厘米,护城河宽5米,城内地表90厘米以下有文化层,内有灰陶片、锈铁、酱釉瓷。水泉堡古城为河西走廊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古城址,集关堡、驿站为一体,与汉、明长城紧相连,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和屯兵屯粮重地。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坝遗址

明代水利设施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头坝村,始建于明代,清代沿用。崖面高15米、宽12米,面积180方米。崖壁上有引水隧洞、明代开龛浮雕,龛内雕一“龙神”,冕冠宽袍,双手持笏,曲腿而坐。左右各立一侍者,左侍执扇,右侍捧鱼,似为“风调雨顺”之意。崖壁附近有3块天然卵形大石,阴刻维修“头峡坝”题记三篇,分别为“康熙二十八年“康三十一年”、“乾隆四年”。该遗址是明清时期永昌人民用水、治水的历史见证。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乱墩子滩墓群

位于永昌县水源镇杜家寨村。墓群面积50万平方米,为砖室结构墓。因封土众多,分布散乱,故名乱墩子滩。1956年甘肃省考古工作队配合兰新铁路工程建设调查时发现。墓群地表散布着不少因盗掘而破碎的墓砖及灰陶片。1980年原武威地区文化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座,出土文物91件,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仓、甑、盘及漆器、五铢钱、灰陶罐等。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豁路滩墓群

位于水源镇西沟村,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3000米,面积为300万平方米,可辨封土上千座,墓葬形制为土葬墓和砖室墓,多为单室墓,部分砖室墓带耳室和甬道。地表可见陶壶、陶罐残片和墓室青砖等,曾出土五铢钱、陶罐、陶壶等器物。为汉代墓群,对研究汉代丧葬文化有重要价值。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正沟墓群

位于朱王堡刘正沟村,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200米,面积240万平方米。墓群由刘正沟、锁阳湾、刘家沙坑、李家荒滩四部分组成,排列较为散乱,封土均不甚明显,由盗洞及地表散落的墓砖推断,墓葬多为单室或多室砖墓。现三分之二被农田所覆盖,可辨封土寥寥无几。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岩画

位于永昌县焦家庄镇北山山麓,属战国至汉代岩画。在距离地面高9米、长10米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刻有众多动物图案,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反映了永昌先民狩猎、放牧场景。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大门石刻

位于永昌县金川西村花大门山体上。摩崖石刻佛龛,因其旁边两座山体形似大门而得名。始凿于西夏,元代沿用。东西长近1000米,高20米。山体远看酷似一尊睡佛。崖壁上开凿有舍利塔形佛龛50余座,佛龛宽0.5~1米,高0.5~1米,进深0.5~2米不等。为圣容寺僧侣藏瘗骨灰之所,是研究西夏石刻艺术、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

重兴寺仅存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沟村。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分台基和阁体两部分,台基南北长8.9米,东西宽8.8米,高3.7米。西南角有硬山顶门楼一个,可沿台阶拾级而上。阁体为二层砖木结构,二层重檐,平面为八角形。下层为八角小楼,进深一间。南面辟门,东南有木制楼梯通向二楼,周围绕廊八柱,斗拱已简化为彩枋,八角翘起,下为木制瓜式装饰。二层为圆形攒尖顶,顶为蓝色葫芦形宝瓶。魁星阁为永昌县清代代表性建筑之一,形式风格独特。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

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城关镇南街十字二号住宅小区西北。土木结构,歇山顶,座北向南,东西长30.4米,南北宽35.7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共15间房屋,原为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1931年,比利时传教士在此传教,19世纪40年代,德国传教士用两麻代银元进行了修缮,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进住永昌,将总指挥部设于此。现大部为天主教会所用,只东殿4间为金昌市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政治部旧址

大沽政治部旧址位于新城子镇西湾村宦家庄宦松林家院内,清代木结构建筑,灰瓦歇山顶,座东向西,东西长18米,南北宽7米,面积126平方米。1936年红西路军在此设大沽政治部,西房内南、西墙壁有西路红军留存的标语数处。大沽政治部旧址是红西路军在永昌地区开展抗日爱国宣传与革命斗争的重要活动场所,对研究西路军征战史有重大意义。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坝阻击战遗址

位于六坝乡南庄村十社(王家庄子)居民区。1935年建成,坐北向南,东西宽50米,南北长55米,面积2800平方米,呈正方形,黄土夯筑,四角有角墩,南墙正中开门,为前墩,在墩体上留有当时作战的抢眼、炮坑。东侧屋内墙体上留有1936年10月西路红军用毛笔书写的标语,个别字体可辨,标语下面部分被粮仓泥层覆盖,是红西路军在永昌的见证。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苟家西庄战斗遗址

位于永昌县东寨镇,是永昌东十里铺战斗纪念地。1936年12月14日,红9军27师在这一带驻防,阻击敌军。先后毙伤敌400余人。激战中,27师师长刘理运、81团团长肖永继以下500余人壮烈牺牲。该遗址现存几段庄墙,堡门依稀可辨,供后人凭吊。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沿沟烈士墓

红西路军烈士墓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南沿沟滩,长50米,宽40米,面积为200平方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在永昌征战40多天,驻守城西南沿沟的指战员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后人将忠骨埋葬于此,故称西路军烈士墓,墓前树立西路红军南沿沟烈士墓纪念碑。该墓是红西路军执行中央命令,转战河西走廊的历史见证。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骊靬文苑)

[责任编辑:杨文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