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老戏骨都在闪光 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


来源:新京报网

年轻人对世界是不原谅的,要求男主角必须具备一切优点,女主角必须集中所有美德。这是违背戏剧创作规律的。创作者只好拼命去塑造配角,所以配角往往比主角火。

原标题: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年轻人对世界是不原谅的,要求男主角必须具备一切优点,女主角必须集中所有美德。这是违背戏剧创作规律的。创作者只好拼命去塑造配角,所以配角往往比主角火。

回顾热播剧集,总有一些角色让人念念不忘。比如“我想喝手磨咖啡”的苏大强(倪大红饰)、塔寨制毒村的“教父”林耀东(王劲松饰)、“以人心做战场”的庆帝(陈道明饰)、老谋深算的中书令李柏舟(张志坚饰)、雄猜之主朱棣(王学圻饰)和忍功无敌的太子朱高炽(梁冠华饰) ……塑造这些角色的演员都是50岁以上、在舞台磨炼多年的“老戏骨”。而在他们身上,恰好体现了戏剧与商业的悖论:一方面,他们的演技备受肯定乃至赞誉;另一方面,他们在热播剧集里无一例外都演配角,哪怕这个角色比主角还要火,下部戏的主角依然属于演技相对稚嫩但有流量的年轻演员。

新京报统计了14部有超过3个50岁及其以上的“老戏骨”参演的剧集,发现其中“老戏骨”演配角的多达9部,且多是热门剧集;“老戏骨”扎堆的剧集,口碑普遍较好;“老戏骨”塑造的配角比主角还红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为什么演技好的“老戏骨”只能演配角?“老戏骨”演配角走红是行业的必然还是偶然?金牌“绿叶”有没有“翻身做主”的一天?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鹤唳华亭》导演杨文军、《大明风华》导演张挺、影视剧执行制片人等业内人士。

数据统计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制图 陈冬

老戏骨为何只能演配角?

影视市场现在更青睐“招商能力”

能被称之为“老戏骨”的演员,除了年龄大(纳入本次统计的为50岁+)资历深,演技一定要好,比如陈道明、吴刚、唐国强、王劲松、张志坚等。

新京报统计的这14部剧集在豆瓣网的平均得分为6.95,高于2019年头部剧集TOP30的豆瓣平均评分6.51分(据艺恩数据)。这14部剧集里,超过8位老戏骨参演的有6部,分别是《庆余年》《鹤唳华亭》《破冰行动》《外交风云》《老酒馆》《老中医》,豆瓣平均分高达7.2分。

即便是其中评分最低的《老中医》(5.9),观众对剧中陈宝国、冯远征等“老戏骨”的表演依然认可,差评集中在不够扎实的剧情上。由此可见,“老戏骨”扎堆的戏不一定是一出好戏,但起码表演水准一定是在线的。

“老戏骨”演技虽好,在当下的影视创作环境下,却很难获得出演主角的机会。

2019年全年播出剧集351部,由“老戏骨”担纲主角的只有《老酒馆》《外交风云》《老中医》《因法之名》等寥寥几部。

这其中,除了《老酒馆》,其他几部的关注度都较低,豆瓣打分人数停留在千位数,而一般热剧的打分人数以万计、十万计。

像《庆余年》《破冰行动》《鹤唳华亭》等“老戏骨”扎堆的热播剧,主角依然是年轻演员,叙事也围绕他们展开。

例如,《庆余年》的主角是张若昀和李沁,陈道明、吴刚和于荣光等只是“特别主演”或“友情主演”;《破冰行动》的故事围绕黄景瑜饰演的缉毒警察李飞展开,王劲松、任达华等饰演了与李飞缉毒相关的重要人物;《鹤唳华亭》的主角是罗晋和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等饰演的角色,都只是主角成长路上的助力或者敌手。

十多年前还有过《大宅门》《走向共和》这样老戏骨担纲主角又反响不凡的大剧,近些年这样的剧在市场上近乎绝迹,老戏骨演配角的现象变得越发普遍。王劲松就曾表示,现在哪怕群像戏,主角也都是年轻人。

《大明风华》的导演张挺向新京报分析指出,这种状况是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决定的。电视剧主要靠平台的版权收购获得收益,而平台又是靠广告商赚取利润,广告商的好恶通过产业链反向作用到了剧集的创作上。“广告商是不会考虑戏骨不戏骨的,他们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度、普及程度以及煽动消费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演技不佳、缺乏锻炼、年纪还小的明星担当一号的原因。说通俗一点,只有最具备招商能力的明星才能演一号。”张挺认为,换个角度来看,虽然舆论对所谓“鲜肉”、“小花”有诸多批评,但必须要承认他们的关注度、煽动消费的能力的确远比老戏骨们要好,这是年龄感和消费观的必然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各方虽然都有诸多不满,但难以改变商业规律。毕竟市场是依靠商业流通来繁荣兴盛的。”

配角走红有必然因素?

完美主角催生其他角色鲜活

即便配角的戏份不多,表演功底深厚的“老戏骨”也能演得深入人心,甚至使配角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

2019年多部剧集里老戏骨演的配角都火了,比如《都挺好》里倪大红塑造了矫情自私的苏大强;《庆余年》里,陈道明演了爱穿深V不梳头、以人心作战场的庆帝,吴刚演了始终不忘为叶轻眉复仇的阴谋大师陈萍萍,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人生开挂的小范大人;《大明风华》的主角是朱瞻基(朱亚文饰)和孙若微(汤唯饰),但观众对于朱棣朱高炽这对性格迥异的天家父子同样津津乐道。一个是军人出身篡位登基的雄猜之主,一个仁慈自嘲又战战兢兢的受气太子,两人的交手既有普通父子的温情,又有帝王之家的残酷,相当有魅力。73岁的王学圻和55岁的梁冠华,演活了如此复杂多面的两个人物。甚至有观众在弹幕用二次元的语言点评说,“这父子俩的CP太好嗑”。

王劲松、倪大红、巩汉林都分别在不同的剧里塑造了鲜明的角色 图片来自网络

老戏骨演配角走红,有的甚至红过主角,这是行业的偶然还是必然?

一位资深执行制片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透露,他接触过的老戏骨都比年轻演员更“挑剔”剧本,“比起曝光度、片酬这些,他们更关注剧本好不好,角色有没有发挥空间。当然他们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行业地位,用不着太急功近利,反而更能回归表演本身。”除此之外,那些愿意花时间精力找老戏骨演配角的,通常是追求质感的大剧。它们在创作上更精益求精,配角也写得很饱满,容易出好戏,再加上老戏骨演技本来就好,走红是必然。“据我所知, 2019年好几个大戏的老戏骨配角,都是导演或者制片人亲自上门去谈的,聊剧本聊角色,还谈了不止一回,比选主角费事儿多了。

这也得到了杨文军的验证。他筹拍《鹤唳华亭》时心目中对皇帝萧睿鉴、李柏舟、卢世瑜等配角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用了很长的时间分别去找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谈。“我的经验是,好的创作团队,不光是主角,周边的人物也都要得写得饱满。哪怕出场几分钟或者戏就一点点,‌‌都会找非常优秀的演员来演。一部戏的质感和力量,是靠很多优秀演员一起往上托起来的。”

在张挺看来,老戏骨演的配角比主角红,很大程度是因为目前观众相对单一的道德和审美要求限制了创作者对主角的戏剧塑造。“年轻人对世界是不原谅的,只有一股热情,所以他们不会容忍主人公有一丝一毫的瑕疵,不容许他们的主人公失败,不容许他们的主人公做错事情,否则就有各种各样过分的言语来嘲笑和斥责。”张挺说,这本是年轻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没有对错,但当这种集体的态度成为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时,创作者会发现,他们给予主人公的选择很小,男主角必须具备一切优点,女主角必须集中所有美德。“事实上,这是违背戏剧创作规律的。戏剧的魅力恰恰在于人生的困境和抉择的两难,而这与商业要求背道而驰。创作者只好越来越努力地塑造配角,请最会演戏的演员完成配角,把所有的困境、两难、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都给他,于是就出现这种状况:整部戏里,配角光芒四射,主角苍白无力。

张挺始终认为,观众作为面对戏剧的独立个体,希望的还是消费一个故事,而不是看一群圣人在银屏上秀造型。“一部戏真的从头到尾都是圣人,戏剧本体也就不会存在了。一旦观众对‘完美人设’感到疲倦的时候,拥有现实逻辑和生活质感的配角就会获得他们的欢呼——虽然,他们对主角依然苛求。这就是为什么配角越来越火,而主角常常会饱受嘲笑的原因。

老戏骨有机会演主角吗?

有待观众审美回归到戏剧本体

演技是需要时间磨炼的,而时间却是最让老戏骨们无奈的。当他们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炼出了成熟的表演技巧,观众和市场却变了,变得更关注商业效应、更青睐年轻题材了。老戏骨的演技更多时候只能作为金牌“绿叶”发光发热。当播放平台从卫视转换到视频网站,观众从家庭主妇转换到年轻人,在变幻的影视市场上,老戏骨还有机会演主角吗?对此,张挺和杨文军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均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乐观,他们认为观众的审美终会回归戏剧本体,未来会有更多的创作团队关注中年和老年题材。

在诸多热播剧中,老戏骨们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图片来自网络

张挺对这些年观众审美的变化感受颇深。“我记得在早几年没有那么多自媒体平台的时候,观众会安安静静地看完一部戏,无需发弹幕也无需两倍速,会认真观赏、感叹主人公的命运,心态尚且没有那么浮躁。不过几年的时间,观众就试图把戏剧变成一门服务业,变成像足疗、按摩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和舒适度来操控的行业。而真正的戏剧行业,饱经蹂躏也无法完成服务业的要求。毕竟千人千面,戏剧的主人公要形形色色,言论的不宽容反向导致戏剧性的弱化,最后这不过是一场没有达成契约关系的社会实验。”

在张挺看来,目前观众审美趋向单一,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他们的眼光越来越开阔,戏剧早晚会还原到戏剧本体上来。“我向来认为,观众的审美眼光是一直在变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了做白日梦的阶段,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对这种畸形的要求感到厌倦,一旦一个模式成为模式,它衰老和死亡期就到了。戏剧最终还是属于观众,属于那些会讲故事的人,属于那些会演好角色的人,会完成更好的结构和画面的人。短时间内的变化非常正常,如同水流绕了一个弯子,最终必然归于河道。”

杨文军告诉新京报,老戏骨演员虽然在电视剧里少有演主角的机会,但他们一直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市场,只是关心年轻题材的观众很少去关注而已,比如电影和话剧。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讲了一个中年丧子的故事。里面的几位演员,刘桦、咏梅、李菁菁,都是我很喜欢很愿意合作的好演员,他们演得非常打动人。”杨文军说,还有很多很好的演员,可能不是非得在乎要去做影视表达,他们可能更在乎话剧舞台上的表演。

“话剧舞台表演是他们生命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鲍大志老师这几年,大家看他的影视作品少了,但是话剧舞台这块,他有很多好作品。我觉得这也是市场的一个自动调节的作用,不一定非要强求。”杨文军认为,虽然现在市场更青睐年轻题材,但并不意味着中年题材、老年题材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市场。只是需要一个发酵过程,等那个‌‌时机到了,相信还是会有特别多老戏骨演主角的好作品爆发出来的。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