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冯骥才余秋雨都写过 他仍想为敦煌立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果小说是一种“发明”,那作家叶舟用109万字的体量,“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今天上午在北京召开研讨

原标题:阿来冯骥才余秋雨都写过,叶舟仍想为敦煌立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如果小说是一种“发明”,那作家叶舟用109万字的体量,“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今天上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

清末,时局动荡,大厦将倾。古老的河西四郡,少人问津,成了一大片“锈带”。索氏一族被尊为“敦煌义人”,几辈祖先为民请命,捐出了7颗脑袋;名医沈破奴,早年逃难流落至敦煌,凭借个人的天资与勤勉有了一席之地;沙州城的小商人胡恩可颇具手腕,秘密地给儿子们“铺路”,岂料一番行为突然中断……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半个世纪的生死传奇,作品以敦煌沙州城为俗世支点、莫高窟为信仰高地,描绘了西部百姓于跌宕曲折中寻路、开路、拓路的现实遭际与心路历程。

叶舟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其多年来的写作母题。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诗开始,叶舟陆续写出《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敦煌短歌》等篇章。叶舟说,《敦煌本纪》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张抗抗写过,阿来写过,冯骥才写过,余秋雨也写过;本土的两部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也已经足够经典。”叶舟说,“但我还想另辟蹊径,去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是如何生息的,探究她的来路与归途、她的今生与前世,这才是我需要用作品来解决的。”

作家李洱评价:“叶舟是中国文学地形图上的重要存在。他的小说既是西部的象征——广漠、强悍、狂飙突进,又有着东方的神韵——优雅、坚韧、柔情万种。”

读懂敦煌,意在未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敦煌本纪》选择了敦煌这一在空间上连接东部与西部、在时间上贯通古代与现代的独特地理坐标,在时空转型的缝隙里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宏大的写作中国故事的视野,通过一群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寻找民族文明生生不息力量的重要来源,写出了中国精神的气概与根脉所在。

[责任编辑:李继霞]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