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绚丽的曙光:黄河彩陶
2019年11月19日 07:1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张朋川
世界古文明多源于生机激荡的大河,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等都因大河的滋养而兴盛。黄河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黄河文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则是黄河文明的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
原标题:【博之美物】
华夏文明绚丽的曙光——黄河彩陶
三足圜底彩陶钵
旋纹彩陶壶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网线纹人头形鋬彩陶杯(局部)
黄河(资料图)
变体飞鸟纹彩陶盆(俯视)
旋纹彩陶尖底瓶
(本版所示彩陶均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世界古文明多源于生机激荡的大河,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等都因大河的滋养而兴盛。黄河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黄河文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则是黄河文明的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
1 大河厚土孕彩陶
黄河彩陶发源悠远,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产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遥应两河流域的彩陶,同时辉映于亚洲的东部和两端。
距今6000年之际,长达5464公里、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的整个黄河流域,都有彩陶的分布,同一水系的彩陶分布面积为世界最广。黄河各地区、各时期的彩陶,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文化内涵的变化,艺术面貌各具特色,图案新意层出不穷。由于宽阔的时空和地域的纵横交错,彩陶花纹的样式无比丰富,汇成原始图案的宝库。
黄河彩陶以题材丰富、样式繁多、构成巧妙的图案纹样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彩陶,表现出对纹样造型、图案结构的特有的感悟。黄河流域的彩陶制造者,创造出想象力超绝的图文意象,从中流露出天真的稚趣,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形式感。黄河彩陶的艺术魅力,如黄河水无穷无尽,它是黄河人童年的不朽智慧之花。
黄河彩陶上下相延发展了5000多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高潮迭起,意象万千,构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彩陶发展史,从而成为东方远古彩陶艺术的代表。
2 彩陶摇篮
黄土高原地带,以渭河河谷为最宽,由于经常性的洪水泛滥,渭河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这里的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润如橙黄色粉糕,质地细腻而具有柔韧性。这一方充满了灵气的黄土地,成为彩陶的故乡。
黄河流域的彩陶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退四个阶段。而黄河彩陶的发展又是完整而充分的。大地湾文化彩陶的发现,为解决中国彩陶起源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显示出原始性。陶坯是用分层敷积法制成,陶质酥松。胎心为夹有均匀细砂的泥料,器表用较细的不含砂的泥料通体敷成。陶器有了这种较细而润滑的表面,为在上面绘制花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地湾文化陶器的器物种类少,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器物造型简单,以半球形和球形为基本造型。圜底钵和底部加有三足的圜底钵是主要的彩陶器型。彩陶纹样十分简单,在口沿绘一圈红色宽带纹,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带纹。红色宽带纹作为中国彩陶上最早的花纹样式,犹如曙光中的一抹朝霞。
大地湾文化晚期的制陶技术有了发展,彩陶陶质为不含砂的细泥红陶,能流畅地画出较鲜亮的花纹。彩绘的颜色除红色以外,还出现了黑色。
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绘在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红色符号,也透出了文明的晨曦之光。大地湾文化的宽带纹彩陶钵内绘着红色独体符号,已发现的符号有“↑”“+”“×”“‖”等10余种,大部分属于指事性质的符号,有的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指事系统符号,在继起的半坡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发展,不仅符号的种类增多,而且还出现了合文。在黄河上游远古文化彩陶上,这类指事系统的符号延续了2000多年。
大地湾文化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因此大地湾文化的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
3 满河朝霞
黄河自内蒙古河口南下,进入陕西、山西、河南的邻接地区,迎拔地而起的华山之屏障,急折东流,过三门峡砥柱山,河床骤宽,由此进入黄河下游。以华山为中心的这一地区,成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是黄河中上游彩陶发展的重要地区,西连汉渭流域,东接华北平原,连成了广大的仰韶文化分布区,禹域大地到处绽放着彩陶之花。
在距今6000多年至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的不同区域先后出现了半坡、庙底沟、石岭下、大河村、秦王寨、后冈、大司空等文化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而命名。半坡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年至6100年。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和泾河流域一带。继大地湾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已出现了专业的陶工。陕西临潼姜寨的一座半坡类型墓葬中,葬一男性,随葬着研磨红颜料的带盖方形石砚、石砚棒、喇叭口灰陶杯、红色颜料块等成套的绘画工具,墓主人可能是从事绘制彩陶等画事的专业画工。画工的出现迅猛地促进了绘画技艺的提高,促使图案纹样规范化,更有利于传授和传播这些有着固定格式的图案纹样。
半坡类型的彩陶图案纹样,成功地运用了以意设形的表现方法,彩陶的题材虽少,但变体样式很多。图案的意象奇特,具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在神秘的图纹外表下,流露出童真的稚趣。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是黄河彩陶中分布地域最广的,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上游,波及面东到黄河下游,南至长江中游北岸。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在陕、晋、豫邻接地区,位于雄伟的自然环境中,气势磅礴的黄河赋予庙底沟部族人们豪迈飞动的气概,创造出了风格自由奔放的彩陶。
大河村文化分布在河南中部,以黑、红、白三色绘成的花纹,使大河村文化的彩陶显得绚丽多彩。变体飞鸟纹和太阳纹组合的阳鸟纹,富有神奇的色彩。
后冈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这一地区的彩陶有着质朴无华的风格。大司空类型彩陶图案多以短弧线造型,显得柔和而有变化。
黄河流经中原地区,进入广袤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古代东夷部族发祥于此,在这里还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彩陶。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距今6000多年至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的种类和样式也很多,具有“多姿”“多彩”的特色。
在整个黄河流域的彩陶普遍发展后,距今4500年前后,山东一带兴起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工艺注重质地和造型,随着龙山文化的影响西渐,黄河下游地区的彩陶很快衰落。但甘肃东部的渭水上游地区,彩陶仍依循自己的道路不断发展,并且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
4 高峰迭起
在四五千年前,氏族中绘制彩陶的陶工,面临滔滔大河,身涉滚滚波涛,狂涛激流收于胸怀,回转奔动见于笔端。于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上,就有了大河的百转旋涡、千层激浪、万丈狂澜、亘古奔流。马家窑文化彩陶挽住了黄河情结。
甘肃中南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联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闪发出这两大体系的文化碰撞的火花。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5230年至4850年。马家窑类型的主体是继承黄河流域的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而发展的,彩陶器物都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彩陶器型以圈足为特色,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圈足的豆、罐和三联杯,能看出大溪文化彩陶的影响,二方连续旋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主要花纹,而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也有类似的旋纹。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融入了长江流域彩陶的因素,为这一区域的黄河彩陶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家窑类型彩陶花纹中各种神化了的动物图纹,组成了神秘的灵异世界。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几何形纹样,多采取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图案显得丰富耐看。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布局独具一格,在盆、钵内饰有繁丽的图案,瓶和壶的器表上满绘花纹,图案纹样与立体造型妥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构成形式中,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突破了呆板的对称格式,图案中的点,犹如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
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命名,洮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最长的支流,洮河下游发现的史前遗址最为密集。“洮”字含有淘洗的意思。河水滔滔不绝地淘洗,积淀了细腻的陶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半山类型的彩陶,渐臻彩陶艺术的高峰。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半山类型彩陶达到空前的繁盛。稳固的定居生活使陶工能精益求精地制作彩陶,彩陶图案具有繁丽精美的艺术风格。体量较大的壶、罐、瓮等贮盛器,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
由半山类型繁花似锦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
马厂类型彩陶器型和图案纹样都变得多样化,在彩绘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彩陶艺术登上了新的境界。
四大圈纹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填充在四大圆圈内的花纹缤纷多样,成为圆形填充花纹的大汇展。
起始于半山类型彩陶的神人纹,发展到马厂类型,衍生出许多变体的样式,有的仅以分解的局部纹样示意地表现神人纹。马厂类型的一些彩陶造型增强了直线的因素,彩陶纹样也相应的多以直线构成,有的用几十根至百余根的竖线和横线组成回形的网纹,俨然是工整的界面。
马厂中晚期的彩陶腹部以上多以褐红色作底衬,再以黑色绘花纹,但花纹的绘制愈来愈简单粗糙。精心制作的彩陶已属凤毛麟角了。
5 大河落日圆
在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文化飞驰南下,与黄河上游的农业文化交汇,对这一地区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再囿于生长谷物的黄土地,不再厮守薪尽火传的陶窑,在饮马的长河中淡隐去昔日彩陶靓丽的姿影,随着河水的奔流,繁衍着绿色,滋育着畜牧。在草原之风的熏沐下,在黄河上游,重新孕生了简洁而刚劲的彩陶。
齐家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从质细胎薄的双大耳高领彩陶罐的造型,看出来自东方的龙山文化的影响;饰有红彩的三角形网纹和套叠的三角形线纹的圜底夹砂彩陶罐,是摹拟草编器的样式,透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比齐家文化年代略晚而分布地域更西的四坝文化,彩陶更强烈地反映出畜牧生活的特色。彩陶器型一般较小,一些彩陶有四个系耳,便于提绳携带。作为饮器的单耳彩陶增多。在彩陶上较多地绘画和雕塑着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四坝文化的彩陶艺术是在畜牧生活的氛围中产生的。四坝文化的影响还远及新疆东部,黄河彩陶迈上了西渐的道路。
分布在河湟地区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仍以彩陶为特征,用简洁鲜明的表现手法绘出双钩曲纹、日月纹、犬纹、水鸟纹、飞鹰纹、羚羊纹、蜥蜴纹、鹿纹等彩陶纹样。游牧生产的比重增强,不仅对彩陶纹样的题材产生影响,而且使彩陶制作工艺变得简易。
沙井文化是黄河流域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分布在甘肃省黄河北段两侧的沙井文化,碳素测定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中期,最晚的年代测定数据为距今2500年左右,这大致是黄河彩陶结束的时期。
沙井文化彩陶的主要器型为夹砂圜底壶和单耳筒状杯,更强烈地表现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黄河上游是彩陶较早出现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北方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彩陶由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兴起。黄河上游又是彩陶很晚才衰落的地区,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南下的地区之一,彩陶又因游牧流动生活的兴盛而退化。在屋内贮放粮食的彩陶,被逐草而居的牧人驮上了马背,在放牧生活中用来盛水和盛放乳液。
[责任编辑:张雪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