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中国第一批油样回家:兰州石化开拓者的奋斗情怀


来源:中国甘肃网

合起革命烈士王俊壮丽人生的画卷,他的一生,也由此,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与革命事迹,依然回荡在西北大地。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批油样回家:兰州石化开拓者王俊的奋斗情怀(图)

王杰携家人捐赠油样

8月22日下午,65岁的王杰亲手将父亲(时任兰州炼油厂第一任党委书记王俊)生前珍藏的,由兰炼生产当年报送北京的新中国第一批珍贵油样,无偿捐赠给了兰州石化公司。

在捐赠仪式现场,兰州石化公司将油样珍藏在了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展厅。

注视陈列在展厅的油样,回顾兰州石化的辉煌发展历程,革命烈士王俊站在起点,岿然不动,但他壮丽的人生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少年王俊不简单

192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唐澍、谢子长、李象九、阎揆要、白明善等骨干人员发动了震惊西北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起义前夕,王俊(原名霍建德)已是村里的儿童团长和共青团了。得知要起义的消息后,他立即与当时已是村里农协会长的二哥霍建勋商量:我们也应当采取一些行动。并带领本村青年儿童到城里游行示威,高喊“打倒张作霖,打倒反动军阀”等革命口号,支持起义部队的革命行动。

经此行动,王俊得到了李象九的肯定,并亲历了斗争的外围活动,见到了起义领导人谢子长、唐澍、李象九等人,目睹了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壮举。

1934年8月,经马文瑞引荐,王俊直接调入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并在参加红军的第一天,见到了刘志丹。

从1936年两下关中到1942年奉调担任西北党校校长,期间还被中组部调任到关中站任站长,负责建立敌人封锁线周围我方的据点。

六年间,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关中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42年高干会议后,陕西省委与关中地委合并,王俊又奉调任关中地委统战部副部长,仍做陕西地下党的工作,并兼管交通站的秘密工作。期间,曾受到时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李维汉在《关中工作的一些总结》一文的高度评价:在我经过的陕甘地区,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

1945年,王俊作为七大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列宁小学的首任校长

1927年春,王俊由王希勃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王俊也参加了成立大会。为配合革命斗争,培养下一代,具有远见卓识的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对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他们委派边区政府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在四合台老庄河借用群众窑洞三孔,于3月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

王俊与习仲勋初次见面时,习仲勋就说:“建德同志,你的情况,志丹已给我介绍了,是经过考验的好同志……我们的列宁小学刚建成,你去当校长最合适。这也是组织对你的最大信任。我们相信,在你的领导下,一定会把这个学校办好。”

很快,学校就开了班。

在简短的开学典礼上,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都亲自出席并作简短讲话,还抽时间为学校编写简易教材。

在王俊的领导下,列宁小学不仅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还为党的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8年5月,中共沿河地委成立,王俊先后被任命为陕西省工委组织部长,黄南工委副书记,大荔地委副书记。

担任地委书记后,王俊的工作转为地下,从此隐姓改名,在黄河西侧的陕西境内建立各级党组织。

当时,日寇已侵占山西省大片土地,东禹门至凤陵渡一线全被日军据守,日军还经常炮轰河西,随时都有过河侵犯陕西的可能,沿河一带可以说是成了保卫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的防卫前线。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王俊毫不畏难,走遍东府各地,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党员和革命群众,甩掉了敌特的无数次追踪,历尽了千辛万苦,建立了新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沿河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1939年,王俊被选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到1940年至1941年,又被组织选派到中央党校“七大”四十七班学习,任学习班党支部书记。

1958年,王俊在兰州炼油厂向朱德汇报工作情况

1940年入校前,经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蔡畅审查,对“七大”正式代表王俊的结论是:“历史清白,没有政治问题。”后因代表大会延迟召开,王俊即被中央组织部调往农委(是党的秘密交通机关)工作。

甘肃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47年,王俊调任黄龙副书记,在解放韩城时随二、四纵队来到战斗的最前沿,和战士们一起吃住在战壕中。

1948年,王俊临危受命,参与制定并策划了朝邑起义策,一枪未发解放了朝邑县城,吹响了解放大西北进军号。对这次起义,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政委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并予以了嘉奖。

1949年王俊、肖林夫妇随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西进兰州,参与了“八·二六”解放兰州的战争。

1949年8月26日,强大的西北野战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消灭了盘踞在兰州多年来的马家军,但一小撮敌军残余不甘失败,搜罗起残兵败将,逃至河西,钻进了祁连山麓。

而王俊则再次被委以重任,奉命西进,任中共威武地委书记兼任威武地区军管会主任、威武军分区政委等职,组织和发动当地的人民群众,胜利地进行了剿匪、减租、反霸、镇反、土改等一系列社会民主改革运动。

与此同时,他在武威创建了甘肃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永昌县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先进事迹在甘肃省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52年3月3日,《甘肃日报》以“组织起来由穷困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关于焦家庄办合作社的经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还在大会上盛赞“焦家庄是西北地区农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一时间,焦家庄不但在西北地区声名大作,而且还在全国也出了名。

兰州石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52年,党中央决定抽调一批久经考验、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转战工业战线。当时,甘肃省委在兰州炼油厂考虑领导人选时,省委书记张德生说:“王俊是善打硬仗的好干部,王俊同志来承担吧。”

从1952年到1959年,整整的7个年头里,王俊率领“兰炼人”,不断开创“兰炼”建设的新局面。

1960年,王俊及其家人(全家福)

1958年,当“兰炼”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时,即在国庆九周年前夕,特派代表把油样模型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献礼。

1959年10月,王俊代表“兰炼”出席了甘肃省和全国“群英会”,承载了共和国和人民给予的最高奖赏!

1963年12月,“兰炼”也被国务院树为全国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相继来“兰炼”视察,不仅给予“兰炼”以最高的荣誉,也给了“兰炼人”以极大的鼓舞。

在以王俊等为代表的兰州石化人的接续奋斗下,兰州石化累计加工原油2.69亿吨、生产乙烯1120万吨,上缴税费1404亿元,创造了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77个第一,以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而著称,被誉为新中国石化工业的长子和“摇篮”。

1963年1月16日,王俊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大口吐血不止,并于第二天停止了呼吸。

新中国第一批油样回家

“我想油样只有到了这里,才算是最好的归宿,这不仅完成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愿,也是老父亲对兰炼深厚感情的最好表达方式。”王杰告诉记者,这批父亲生前珍藏的新中国第一批油样,至今保存已有60年之久。

一直以来,这一箱40瓶保存完好的油样能否有一个永久的“归宿”成了王杰一家人的心愿。为此,王杰特意征求亲属的意见,并经全家人慎重商讨后做出了这个决定——让珍贵文物“回家”!

看着60年前的珍贵油样重新“回家”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李家民感慨万千,他说:“王杰同志代表家属,能把当年兰炼的‘送北京油样’亲手捐赠给兰州石化公司,这一义举令我们十分感动,当年王俊同志能把这么珍贵的物品完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今天家属们把它捐献出来更是难得。”

捐赠“北京油样”寄托着王俊对兰炼的深厚感情,也承载着家属们对兰州石化的希望和祝福。李家民说:“这对我们缅怀先辈、继承遗志,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石油精神、兰州石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合起革命烈士王俊壮丽人生的画卷,他的一生,也由此,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与革命事迹,依然回荡在西北大地。

史料提供:黄先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研究员

第一批油样

[责任编辑:杨子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