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兰州:丝路明珠更璀璨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兰州,一座丝路古城,创造过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走出了一条西部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由内陆腹地城市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在天蓝水绿的人居环境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再现了丝路古城的新繁荣。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甘肃篇】兰州:丝路明珠更璀璨

编者按

兰州,一座丝路古城,创造过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走出了一条西部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由内陆腹地城市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在天蓝水绿的人居环境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再现了丝路古城的新繁荣。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主导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以自身的区位优势进行了第一次“蜕变”,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支持建设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市有工业行业40多个,产品品种2万余种,工业精品5000多种。

“兰州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科技创新是兰州发展的最大优势。”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指出。2018年7月,中共兰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

2018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其探索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任务,也为兰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家级平台。兰州市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黄金50条”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设立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实施“10大科技项目”“10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完善兰州科技大市场功能。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73家,占全省52.7%,申请专利突破1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一大批科研项目水平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兰州科技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7%,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兰州排名第91位、国内排名第19位。

在向西开放中实现突破

近年来,兰州把扩大开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换道超车的最大机遇,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形成大枢纽、发展大产业,努力在向西开放和区域竞争中实现突破。

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并运营九大口岸和两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国际陆港成功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被国家指定为向尼泊尔开放的3个陆港之一,在全省率先设立3个海外保税仓,“兰州”号欧洲、中亚、南亚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兰州获批创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市电商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2017年12月27日,兰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城市“东扩”战略,形成主城四区为“核心”,新区和榆中为“两翼”的“一心两翼”战略格局。这一构想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的战略部署以及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已上升到省级层面成为百年大计、全省大事,正在高点谋划、高位推进。

兰州在主城四区全面开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3年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兰州重拳出击治理大气污染,历史性地退出了全国空气质量10大污染城市行列,打造“兰州蓝”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并在法国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兰州还实施了以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7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2%,201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兰州新区崛起新时代产业新城

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兰州新区12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亿元,年均增长26.7%。

兰州新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承诺制”“零收费”试点,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新模式,绿色金融示范区即将批复;打造了全省审批事项及前置要件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时限最短的营商环境;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时间缩短一半,用电成本降低30%以上,成为全国机制最活、审批最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地区之一,吸引和促进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三个500强”企业35家,推进实施产业项目600多个,总投资突破3000亿元大关。特别是成功引进了以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项目、以九江德福年产5万吨超薄铜箔等项目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9大主导产业集聚群正在加速形成,新区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迈向产业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作用凸显。

专家点评:

跨越发展迈上新征程

70年峥嵘岁月,70年光辉历程,兰州——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兰州正在迅速崛起。70年来,兰州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兰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经过70年不断进取和探索,兰州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份额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上升到34%,并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用于城市道路、供水、供热、水处理、桥涵、河道等建设和改造邮电通信、住宅建设等,极大地改善了兰州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形象。1978年至2018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8万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蓬勃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百姓健康水平不断上升。

1949年兰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0.33亿元。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指引下,兰州市的消费品市场日渐复苏。然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统一调拨,市场供应基本仅为满足人民最低生活需要,社会商品匮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商品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完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餐饮、旅游、汽车、通信、住房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渐呈规模化、体系化。全市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4.99%的速度递增,2017年达到1358.72亿元,是1978年的232.3倍,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2.09亿元,比上年增长7.4%。以汽车、住房、通信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来,兰州市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污染防治成果有目共睹。2015年底,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并荣获联合国“今日变革进步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顺应人民期待、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两个一百年”三步走的奋斗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兰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指示精神,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自主创新释放新潜能,制度改革激发新活力,宽松环境产生新动力,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人民越来越幸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兰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市委市政府经济专家、市人大财经专家牛铮超)

[责任编辑:张蓝翔]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