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镇馆之宝】西夏木缘塔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场出土了两座有明确纪年的西夏小型单室砖墓,其中出土了木器、木版画和木缘塔等文物,本文介绍的木缘塔就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确认组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原标题:【镇馆之宝】西夏木缘塔

时代:西夏

出土地点:武威市

珍藏单位:武威市博物馆

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场出土了两座有明确纪年的西夏小型单室砖墓,其中出土了木器、木版画和木缘塔等文物,本文介绍的木缘塔就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确认组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木缘塔为西夏葬具,命名因其题记“缘塔”而来。该塔松木质,底径45厘米,顶径48.5厘米,高76厘米,从下而上依次由座、身、顶、刹四部分组成。塔座为四级梯状八边形,周围绘有卷草纹。塔身为八边柱体形,由长34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的八块木板合成,合缝处以铁片固定,每边都写有工整的梵文陀罗尼,每段梵文前都有双行汉文小字注明陀罗尼经名,如“一切如来咒”、“圣囗光天母心咒”、“皈依三宝咒”等。塔顶为伞式八边形,每边都彩绘云气纹和一个梵文字,八边形木板内底有墨书题记,为“故考任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寿六旬有八,于天庆五年岁次戊午四月十六日亡殁,至天庆七年岁次庚辰(“辰”应为“申”字之误)十五日兴工建缘塔,至中秋十三日入课讫”。塔刹除围栏为八边形外,其他相轮、覆钵、刹顶都是圆形,自下而上收分。四部分嵌套紧密,牢固稳定;整体上美观大方、庄严肃穆,色彩丰富、工艺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为研究西夏的文化、宗教、葬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木缘塔四周书写佛经咒语,且以梵文为主,这种葬俗主要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它是西夏同时推崇藏传佛教的历史见证。

从题记可知:墓主名叫刘德仁,男性,汉族,任西经略司都案,殁于西夏天庆五年(1198),时年六十八岁,于天庆七年修建缘塔入葬。木缘塔的出土及题记主要反映了西夏民族的葬俗特点。西夏的葬俗,史籍只有零星的记载。《通典·边防》载: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西夏的一首宫廷颂诗中写道:“红脸的祖坟白河上”。这说明西夏人的葬俗既有火葬,又有土葬。党项族采用火葬较多,武威出土的七座西夏墓均为火葬,除民族习性外,还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宋夏时期,战争频繁,死人多见,丧事只能从简;人多地少,活人跟死人争地现象突出,“土狭民众,惜不下葬”。短短的几行题记不但可看出佛教葬俗已深深渗入到了夏、汉族的生活方式当中,而且一些官职对研究西夏的行政建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武威市博物馆 高辉)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