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地理 | 宁县扶苏墓:玄黄天地空埋血 野田荒冢起幽思


来源:兰州晨报

在陇东,凡秦长城、直道所到之处,几乎处处都有关于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的传说故事,在宁县县城北面的新宁镇梁高村有一片隆起的黄土高冢,这便是被当地人称为“太子冢”的扶苏墓。

绥德的扶苏墓已经成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大理河北岸,有蒙恬墓一座。遥遥相望,似乎还在诉说着两人为大秦帝国逐匈奴、筑长城、修驰道的历史功绩。

但宁县的扶苏墓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关于它的记载屡现于历史典籍中。唐元和年间担任宰相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冢:秦太子冢,在嵩城原”,宁州定安县便是今天的宁县。《宁县志·文化志》中记载:“扶苏墓,在新宁镇袁家寺村,群众俗称‘冢子疙瘩’、‘太子冢”’等。旧有碑记已毁。”

有专家分析,世人之所以认可宁县的扶苏墓,是因为大家相信《元和郡县图志》的权威性。而相邻的正宁县古称阳周县,这又增加了扶苏墓在宁县的可靠性。

正宁之地确实设过阳周县,不过那已是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的事了,距扶苏去世已经过去650多年。《辞源》中有句话讲的正是这件事:“后魏尝侨置阳周县,在今甘肃正宁。”

那秦时地属上郡的阳周县又在哪里呢?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认为阳周故城在陕北的无定河流域。《辞源》释“阳周”云:“县名。秦置,属上郡。东汉废。元至清为安定县。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秦胡亥矫诏蒙恬死,恬不肯,使者以属吏,囚于阳周,即此。”

秦时阳周在陕北无疑,到东汉时阳周县就消失了,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再次出现时,地点就到了甘肃的正宁县。地理大家李吉甫应该将北魏重置的阳周县误为秦汉之时阳周县,因此《元和郡县图志》关于阳周县的记载有可能出现了谬误。

而宁县在秦代是北地郡的郡治所在,于上郡自尽的扶苏,墓地怎么会出现在北地郡呢?

3 一座座扶苏墓,正是对忠孝善良的怀念

扶苏墓真实墓址所在在历史上早已是众说纷纭。

明万历年间祁光宗纂《关中陵墓志》一书,是一部专门记录陕西陵墓的志书,书中记载的扶苏墓就有四处:“一在临潼县药水村,一在平凉府东,一在宁州西,一在绥德州城中。按绥德古上郡,扶苏监蒙恬军处赐死葬绥德,地有呜咽泉,当是。又有蒙恬墓在州城西南一里。”

“平凉府东”指的就是今天平凉市的华亭。在华亭市所辖的马峡镇寺沟村,果然也有关于扶苏墓的民间传说。扶苏自杀后,蒙恬将扶苏的尸体秘密运到秦先祖发祥的陇山埋葬,让他魂归本土。蒙恬随后也死在了陇山。蒙恬死后被天神封为“吴岳王”,一直在陇山当守护神。

除了《关中陵墓志》所说的四处扶苏墓之外,在河南省商水县舒庄乡扶苏寺村也有扶苏墓,商水古称阳城,阳城故城遗址就在扶苏寺村北。阳城这个地名自然大名鼎鼎,因为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一文中就有一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胜就是舒庄乡后陈村人。

今天扶苏寺已经没有了踪迹,但扶苏墓还在,是一座圆形墓冢,已经得到修缮,墓前立有一牌楼石碑和扶苏塑像。

距离上郡千里之外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一座扶苏墓呢?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陈胜和吴广探讨起义前景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陈胜将家乡阳城县改为扶苏县,并修建了扶苏墓和扶苏寺,设扶苏城,增加了他和扶苏之间的联系,也为起义增加了更多的合法性,这是一种政治需要。

怪不得当商水县的陈胜吴广以扶苏的名义揭竿而起时,有那么多的民众群起响应。有关于扶苏的墓冢均建于秦二世灭亡以后。人们竖起一座座扶苏墓,正是对扶苏忠孝善良的怀念,和对胡亥残暴荒淫的诅咒。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