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存文:巧手织锦绣 执着从艺路


来源:中国甘肃网

“刺绣带给我更多的是创作的喜悦,只要心还跳着,我就要把这条路走下去,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路,而是属于我们甘肃刺绣艺术的路!”采访的时候,毛存文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正是她苦心孤诣学习刺绣艺术创作、推动甘肃刺绣艺术发展近四十年的心路写照。

原标题:巧手织锦绣 执着从艺路——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毛存文(图)

从热爱刺绣的豆蔻少女,到为理想出逃的中年农妇,再到今天的“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联合国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妇女绘画与手工作品比赛一等奖作品创作者”“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世博会和兰洽会上备受瞩目的刺绣艺术家……这些荣誉背后,站着的是一位穿越了无数荆棘的追梦者。“刺绣带给我更多的是创作的喜悦,只要心还跳着,我就要把这条路走下去,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路,而是属于我们甘肃刺绣艺术的路!”采访的时候,毛存文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正是她苦心孤诣学习刺绣艺术创作、推动甘肃刺绣艺术发展近四十年的心路写照。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毛存文出生在乌鞘岭下一个偏僻的村庄。在这块虽然贫瘠却不乏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传统工艺刺绣多年来代代传承着。它是乡间女人们的骄傲,更是乡村贫困生活的一种慰藉。受外婆和母亲刺绣手艺的感染,毛存文自小就喜欢刺绣,并立志将来要在刺绣上有所作为。

由于家里拮据,毛存文只上了三年小学就遗憾地离开了学校,但她对刺绣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1983年,19岁的毛存文嫁到了永登县武胜驿镇石门岘村。婚后,3个孩子陆续出生,毛存文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干农活和家务。在劳作之余,她仍然忘不了“心头好”,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头刺绣创作,家人渐渐有了怨言,加上邻里们的蜚短流长,小两口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我们那里,女人的职责就是生儿育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我搞刺绣需要查找很多资料,很费时间,却不会给家里带来一点好处,家里婆婆丈夫一看我拿着书籍资料,就会愤愤高声责骂我:“整天弄刺绣会变来吃的还是变来穿的?!”回忆起当时的艰难处境,毛存文无奈地说。

“由于家里不支持,我只好偷偷搞。该干活的时候,我犁地耙地,风风火火赶快干完,然后趁着丈夫没在家,把门锁上,干自己的事。可是灵感来了,就顾不了那么多,有时忘了把门锁了,丈夫来了我也不知道。”为此,毛存文没少受打骂。

由于家人的极度不支持和别人的非议,毛存文一度觉得窒息。1987年,当时23岁的毛存文背着一包自己的刺绣作品,坐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一方面是想通过暂时的离开,让家里人能转而理解我,另一方面也想为自己的作品和刺绣理想找个出路。”在乌鲁木齐,毛存文找到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她手艺的精巧和作品的传神所折服,建议她留下部分作品,以供展览。这使毛存文很受鼓舞。

刚开始,毛存文绣的都是荷包、枕头、裹肚子、“炕围子”等生活用品,图案也比较传统,如“二龙戏珠”“松鹤鹿”“莲花”“老鼠吃葡萄”“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龙凤吉祥”等等。从新疆回来之后,毛存文开始积极寻求突破。受当时一位报社记者的指点,毛存文开始转向历史题材的创作。农村里找不到多的资料,她每每在干了一整天农活的情况下,趁着傍晚的微光,一口气跑几十里山路,跑回娘家找自己读高中的妹妹要历史课本,从历史课本上寻求题材。1991~2001年,她花了近10年的心血创作并完成了以中外名人为题材的巨幅百米长卷,从黄帝、大禹、秦始皇、汉武帝到开国英雄毛主席、周总理;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到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500多名对世界和中国发展颇具影响的名人、80多个历史事件展现其中,人物、场景的比例精确,设色细腻,很难想象,这是出于一个农家少妇之手。

2001年,在《中国历史》《历史名人》两幅长卷完成的同时,毛存文创作的《五年后的变化》《讲究卫生》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绘画及手工作品一等奖。这让毛存文获得了很大的激励,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坚持刺绣创作的理想。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