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冕:诗歌应如敦煌经变画 通俗浅显大众传播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谢冕认为,当代诗歌的部分作者写诗不考虑读者,拒绝通俗、拒绝看懂,在自我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这个现象不只国内有,国外也存在。

“诗歌不是密码,没有必要刻意晦涩,而是应该学习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将深奥的佛事、佛经变成浅显易懂的‘连环画’,更通俗地传播给大众。这也就是为什么唐诗能够历经千年、留存至今,仍然朗朗上口。”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谢冕8月29日在“诗与远方,如梦敦煌”座谈会上如是说。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谢冕在“诗与远方,如梦敦煌”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来源于敦煌旅游

谢冕认为,当代诗歌的部分作者写诗不考虑读者,拒绝通俗、拒绝看懂,在自我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这个现象不只国内有,国外也存在。

“在敦煌,必须谈壁画说佛事。那么,在古代如何让那些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的人信佛、拜佛呢?” 谢冕说,这就不得不说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经变画亦称“变”或“变相”,佛画种类之一,广言之,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几部佛经的主要内容绘制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让更多的人从看懂开始,逐渐被潜移默化。

再看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巅峰的唐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短短四句短诗,读起来令人触景生情,那一刻,有莫名感动涌上心头。感动那人、那事、那情、那爱,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生命脆弱感。”谢冕说,就在这不经意间,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古人尚且如此,当代诗歌作者就没有反思?

好诗的标准是复杂而多元的,而其中“能不能让人感动”是很重要的。诗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能让他人产生共鸣,就是“感动”,总结为一句话即“我手写我心。”谢冕表示,中国新诗在百年间取得了伟大成就,她与时代结合,还容纳了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潮流,但也要充分看到其缺陷,看到现在有什么地方进入了误区,进而理性地一步一步去解决。

谢冕话锋一转,举例说,当今也不乏好诗,比如史铁生的《遗物》:“如果清点我的遗物/请别忘记我的老树/我的希望在那儿生长/又在那儿凋零/萌芽、落叶都是/如果清点我的遗物/请别忘记我的那片天空/我的生命从那儿来/又回到那儿去”。作者用生命来写这首诗,个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在诗中得到了深度提炼,语言空灵,在节奏、韵律上也是考究的。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巍巍雄关不会永远,而诗歌永远流传。“当代做艺术、做文学的人,要像敦煌沙漠中的沙枣树那样,将根扎深,耐得住干旱,抗得起风雪,在文学艺术道路上传承其品格和精神。”谢冕表达了心中的期许。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