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敦煌壁画写实:唐代书生被“拍砖”


来源:华西都市报

网络用语“拍砖”,原本是网友在论坛里表达反对意见的文章。其实“拍砖”一词出现的时间更早,早在中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之中,也隐藏了一幅拍砖图,图画中一位怒气冲冲的男子,持转冲向一个读书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

原标题:敦煌密码丨68 你不知道的敦煌壁画:看唐代人如何拍砖

网络用语“拍砖”,原本是网友在论坛里表达反对意见的文章。其实“拍砖”一词出现的时间更早,早在中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之中,也隐藏了一幅拍砖图,图画中一位怒气冲冲的男子,持转冲向一个读书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

这幅壁画《金刚经变》出自莫高窟154窟东壁门北,画于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中国敦煌石窟保护基金研究会理事长杨秀清在成都博物馆讲座时笑言,网络语言拍砖在敦煌壁画中找到了印证。而追根溯源,“拍砖”这一习俗始于北魏时期。

被拍砖你得忍

《金刚经》是佛经中相当重要的一部经典,约6000字,前后六译,译者包括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达摩笈多、玄奘、义净等大咖,其中以408年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敦煌壁画中有许多金刚经变的画面,最早的金刚经变出现在盛唐第219、31窟。到了中唐时期,第112、135、154、236、240、359、361、369窟,以及晚唐18、85、138、143、144、145、147、150、156、198窟均有绘制。

如莫高窟中唐第154窟的《金刚经变》,在“法会图”图左侧条幅的下部,绘有两人揪打一人的场景。一个男子正在树下的方几上诵读《金刚经》,突然遭到二人毒打,其中一人手持棍子,另一人手拿砖块,冲向诵经人。

杨秀清解释,这幅画面是向世人说明,今生所遭别人轻贱,乃是前世先人作孽所致。“你过去遭到别人的欺负,也许就能消除你前世所造的孽。而诵读《金刚经》,便可消除前世的罪孽,得成佛道。”

出现于吐蕃统治时期的《金刚经变》,除了阐述佛教的“实相者则是非相”的世界观之外,还特别宣扬“忍辱”的思想。在吐蕃统治下宣传“忍辱”思想,其用意不言而喻。

拍砖始于北魏

你以为“拍砖”一词是现代人的独创?其实这一典故最早出于成语“怀砖之俗”,表达人情淡薄的意思,是北魏时期长安人的专利。

北魏永安年间(公元528-530年),庄帝的母舅、太傅李延寔被任命为长安刺史,临行前向庄帝辞行。庄帝对他说:“长安地方有‘怀砖’的风俗,世人号称难治。舅舅此去可要小心从事,替朝廷好好治理。”当时,黄门侍郎杨宽站在庄帝旁边,不明白“怀砖”是什么意思,下来后私下里向舍人温子升请教。

温子升说:“我听人讲,庄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长安刺史时,曾询问当地风俗,有位从长安来的宾客解释,秦地的百姓有这样一个习俗,凡新太守初次上任,他们都怀揣砖头,俯首叩头,以表示赞美欢迎之意;一旦被人接替离任归京,便用砖头砸他,弄得官员很是狼狈。”这个典故说明长安人拥护和反对一个人的态度,就像翻转手掌一样瞬息万变,“怀砖”一词的意义由此产生。

[责任编辑:张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