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时光流转四十年 文脉绵延薪火传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古为雍州之地的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一江三河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遗迹星罗棋布,民俗风情绚丽多姿。

关于苗族小战士云贵川的详细情况,在党史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据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云贵川”并非只是传言,而是确有其人。他是一位在贵州入伍的苗族战士。而在杨成武将军1992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也有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

“腊子河两岸,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历场景、苗族小战士‘云贵川’矫健的身影如画卷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参观完腊子口纪念馆后州委宣传部干部张佳说。

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06年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旧址、茨日那毛泽东故居三点合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充分保护、开发这些宝贵的红色革命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的革命传承、教育引导和红色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建设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知苦才懂甜,红色遗址对于引导青少年和党员干部追忆党的成长历程,感悟今日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非遗”传承 担起薪火相连的重任

甘南各地有丰富的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甘南各族儿女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着甘南的人文精神。

在碌曲县双岔乡二地村,“南木特”藏戏演出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由于活动范围狭小,缺乏资金,演员匮乏形不成规模,制约了藏戏的传承和发展。

2013年碌曲县双岔乡二地村被正式命名为我州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保护基地,“南木特”藏戏也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藏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南州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续发展”的方针,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我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16年,国家已投资2000多万元,州上投资140多万元,重点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抢救。

目前,甘南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30项,州级149项。诸如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唐卡、藏医药、巴郎鼓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甘南文化点缀得多姿多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是无形的,但传承人中有讲述藏民族历史和传唱格萨尔王传说的耄耋老人,有巧夺天工的洮砚雕刻工匠,有技艺精湛的唐卡画师,也有传统精通藏医、藏药的名医名师……正是这些实实在在存在于民间的艺人、工匠才让它变得有形起来。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存在。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回顾历史,从厚重的文物中追寻这片广袤土地上沧海桑田的文化生活,从震撼的红色遗址中印证共产党筚路蓝缕也要创造出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从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探索从过去延续到未来的智慧和文明。我们回顾历史,不能忘却正是40年前那展大旗,挥去了保守的思想,挥去了踌躇的畏惧,也挥来了新时代的梦想与光明。

时光在悄无声息中流转了四十年,但在历史遗存面前,时间似乎从未让它们改变。多年后,它们会仍然展现在世人面前,缓缓的说着曾经的岁月。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