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董彩云小学语文工作室:用爱与责任描绘民族教育未来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今年47岁的董彩云是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也是一名“陇原名师”。30年来,她在这片深爱的教育沃土上挥洒热情、奉献青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今年,她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一名保安族代表,参加两会,并提出了“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比例应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贫困群众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建议。

原标题:用爱与责任描绘民族教育未来

     ——记全州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董彩云小学语文工作室

今年47岁的董彩云是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也是一名“陇原名师”。30年来,她在这片深爱的教育沃土上挥洒热情、奉献青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今年,她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一名保安族代表,参加两会,并提出了“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比例应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贫困群众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建议。 

18岁时,董彩云怀着坚定的信念登上了三尺讲台,30载寒来暑往,不变的是讲台上执笔书写的身影。在苦乐相伴的传道授业中,她也从当初的一名普通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陇原名师。 

“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是对老师的信任,将心比心,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庭的希望,作为一名老师有义务把孩子教育好。”董彩云感叹道,“在陇原名师董彩云小学语文工作室授牌的那一刻,我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她始终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学生和课堂,把整个身心都融进教育事业,播撒希望的种子,自己也有很多收获:2002年她被省上评为“优秀教师”,并授予甘肃省“园丁奖”,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012年被州上评为“十佳校长”,201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陇原名师”……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15年,董彩云在我州成立了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陇原名师董彩云小学语文工作室,并于2017年在东乡县成立了二级工作室。她借助工作室的优势,不断培养青年教师,通过专业示范与引领,不断提高我州语文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董彩云工作室共有省、州、县级骨干教师57名,他们基本都是所在区域的教学骨干。 

针对本地区教学研究薄弱的这一现状,董彩云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将课题研究作为重点工作,以“集体的智慧”为依托,发挥团队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她主持的省级课题《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实效性的研究》成功结题;2017年工作室申报了《民族地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研究》等4个省级课题;工作室成员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并获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吹麻滩小学副校长、工作室成员赵学红说:“董校长精心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使我受益匪浅。在科研方面,从选题到申报课题,董校长手把手地教我们,我的多篇论文都获了奖,2017年我还被评为积石山县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为了切实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工作室组织教师多次赴成都、敦煌、兰州等地交流研讨,“大胆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讨论热点教育话题。同时,也把省内知名教育专家“诚恳请进来”,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培训,指导课题研究,解答工作疑虑。 

积石山县双语小学的马智奇老师是该工作室首批成员之一,他对工作室赞不绝口:“非常感谢董校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三年来,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此外,董彩云工作室开展的“送课”活动,也为不少老师和家长津津乐道。据董彩云介绍,开展“送课”活动,是针对偏远民族地区“外面的老师不愿去,里面的老师出不来”这一现状所组织的,到不同的学校上课后与当地老师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促进了大家共同提高。2017年,工作室组织教师到东乡县锁南镇乔文小学、临夏县老虎山小学、积石山县柳沟学区龚马家小学等进行了“送课”活动。通过“送课”活动,董彩云深刻地体会到:“做一名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做一名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平常上一节课需要40分钟,但是在东乡县部分小学上一节课至少需要60分钟,小孩不懂汉语,就需要一句句翻译,老师的工作量特别大。” 

只有把平凡的职业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做时,精彩才有可能不期而至。30年的耕耘和守望,董彩云感慨颇多,要想在学生管理、学生教育方面作出更大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她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李姝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