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科技强市要加力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
热带雨林创新生态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协同性和自我更新能力,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理想模式。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兰州市积极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对于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这样的创新生态,兰州市能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创新兰州、科技强市建设。
兰州市拥有以兰州大学等在兰高校、兰州石化、渤海机械等驻兰央企、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在兰科研院所、中核兰铀等在兰军工单位组成的科研“新四军”为主的庞大科研力量,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储备。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各类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营造了初步的创新氛围。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对兰州市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能够吸引和培育大量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加速新技术、新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助力兰州市形成更具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完善的创新生态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兰州汇聚。丰富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活动开展,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兰州市在区域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吸引创新资源集聚;再次,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氛围,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能够激发兰州市本地居民和外来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催生更多创新型企业和项目,为科技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动力。
构建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兰州还需从以下方面持续加力:
培育多元创新主体。一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培育和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三是发展创新服务机构,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如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加强对创新服务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营造开放创新氛围。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政府设立宽容失败的创新基金,对因创新失败但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跨界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各类创新论坛、研讨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跨界创新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资金支持政策,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设立热带雨林创新生态培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完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资本市场体系。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0版,以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来兰州创新创业。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构建高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综合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技术交易、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完善创新金融服务,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金融业态,拓宽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金融创新模式,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加大对科技园区、创新创业街区等物理空间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供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办公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为创新活动提供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持。优化软件设施,建设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杨巧燕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