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飞天网评:维护未成年人的网上精神家园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表达自我,同时也面临着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智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隐私泄露、APP“变脸”、智能手表诱发沉迷与攀比等新问题带来隐患,青少年模式有时“失灵”,引发家长担忧。对此,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拿出务实举措,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维护未成年人的网上精神家园。
在专项整治中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开盒”是指在网络上恶意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然后煽动网民对被“开盒”人攻击、谩骂甚至是线下骚扰的行为。当前,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主要有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接触、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沉迷成瘾等。未成年人社交需求较强,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各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话题、超话、贴吧。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AI技术滥用乱象、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等。同时,一些APP往往会在上架时伪装成正常的工具类、视频类APP,躲过应用商店的审核,上架后则“变身”违规软件,或者插入违法链接,从而对未成年人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对此,各地各部门要在专项行动中聚焦聚力,重拳出击,切实保障未成年人个人隐私信息。
在重点引导中树立未成年人价值导向。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许多孩子的“腕上标配”。小小的手表,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带来的新问题,也让不少家长感到担忧。儿童智能手表的内置应用可能传播不良信息,儿童智能手表应用中的一些内容,从成年人视角看没什么问题,却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同时,儿童智能手表的部分功能容易导致沉迷。一些游戏打着学习的幌子,让家长放松监督。此外,积分、好友圈等功能也容易转移未成年人的注意力。目前,一些儿童智能设备缺少统一、规范的防沉迷机制,家长疏于监督时,孩子就易使用成瘾。随着市面上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升级,未成年人也赶起“腕上潮流”。孩子可能会通过拥有的物品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此,家长和教育者要教育孩子重视个性、才能等内在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完善体验中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为了营造未成年人清朗的网络环境,青少年模式成了一种重要保护措施,目的是通过限制软件使用功能、时间和内容等方式来保障未成年人用网安全,但“防护墙”能否防得住,青少年模式能否在有用的基础上更好用,关键看实际效果。由于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整体不高,因此青少年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青少年模式内容供给有待丰富、使用体验比较单一。要让孩子愿用、爱用青少年模式,需要下更多功夫。同时,青少年模式有时也会“失灵”。在一些二手平台,也有贩卖账号“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情况,往往只需十几元到几十元就能买到一个视频平台账号。对此,相关部门要围绕青少年模式开展调研,邀请青少年聊问题、提建议,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只有让未成年人爱用,青少年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好用、实用。(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