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山秧歌——远古流韵自芬芳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何喜田
武山秧歌,当地人又叫灯火道场。由于地域、民风等的差异,山区与川道地区在唱腔、表演上都略有不同。但这朵土生土长于山乡的绚丽之花,带着它杂陈的方言俗语、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浓郁的风情,一直被当地群众所喜所爱所乐所传。
武山,古称宁远,是陇右渭水流域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地处中原汉文化由东向西的传播带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武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武山秧歌便是最质朴、最率真,也是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起源于宋代的民间舞蹈“村田乐”,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有“轻薄行歌过,颤狂社舞呈”的描写。到了元朝,就逐渐向北方发展。武山秧歌源远流长,据《武山县志》记载,清朝到民国初年,武山秧歌迅速发展,大量吸收了来自南方的说唱音乐,即牌子曲。之后,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因地制宜,巧妙地融合到了当地的文化之中。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在江南的民间小调,它以一定的形式组成套曲,用来演唱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武山秧歌中牌子曲的曲牌很多,且有固定的调式,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音乐效果。“越调”“背宫”“跌落金钱”和“纽丝”等调是其中的主要曲牌。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记述,“武山秧歌中的这种结构固定、以同主音转调作为前后衔接手段的秧歌曲,在甘肃民歌中是十分少见的”。
陈定卓自小受父亲的熏陶,喜爱秧歌,并师从父亲学习秧歌。她的父亲是武山秧歌的扛鼎人物,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演唱之余,陈定卓认真搜集、整理父亲传唱的秧歌曲目及其他传唱在武山各地的秧歌曲目。后来,经过她的潜心研究、推敲,最终编写出《远古流韵·武山秧歌选》。其中,收集了《十杯酒》《转娘家》《摘棉花》《货郎儿》《粉团》等200余种民间曲调。
在陈定卓看来,武山秧歌积淀了深厚的民间忧愁、悲伤、幸福和欢乐,它既是涵养民间文化的“精神食粮”,也是走近武山民众情感的“心灵钥匙”。
武山秧歌以题材为标准可分为六类,有祈福辞旧迎新的,有教化、劝学的,有历史故事,有民间传说,也有劳动生活叙事,还有婚姻爱情故事。长期以来,武山秧歌的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在热闹的祭祀祖宗、供奉神灵等演绎中,企盼着避瘟消灾、保一方安康。
春节的铁笼山下,漳河水畔,村村寨寨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从八营、马跛、斗敌、曳兵这些古老而有寓意的村名中,我们还能依稀听到三国古战场嘶叫的马鸣和激越的战鼓之声。在这里,历史文化深厚,遗存较多,浓郁的三国古文化,让铁笼山下的秧歌蕴含了三国时期蜀汉文化神秘、繁盛、多姿多彩的历史意蕴。
康万里,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原武山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他一生足迹遍布武山全县,对各乡各村的秧歌熟烂于怀。据他介绍,铁笼山下的社火一般都是耍狮子、舞龙灯,还有掌膏药。膏药,是一种能掌起来的灯,一般是用传统套路,或武术套路来接官的。接官,源自古代衙门官员升降时的交接仪式,后来引入到社火表演中。现如今,武山秧歌里的接官,就是把各村供奉的神灵都请到一起看社火表演。
每年的正月初十,高楼镇的八营村就热闹非凡。按照风俗,这一天的早饭后,各村秧歌队都要在春官的带领下,前往铁笼山下进行社火会演。春官,最早是在迎春仪式中扮演导牛者角色的。后来延伸为春官说诗、春官打牛、春官送福等,但其幽默风趣、插科打诨的特点一直保留至今。而会演,就是各村民间歌舞文化的大展演,既竞技,也争胜,场面极具观赏性。
秧歌队,当地人叫扭扭队,由九教三流扮演而成的,扮相花哨、夸张。在秧歌头的带领下,穿村过街,所到之处,锣鼓、鞭炮轰鸣,观者如云,万人空巷。
斗敌村是一个传承久远的村庄,和八营村相邻。在斗敌村,八营秧歌队表演的是“踏四方”。这是四门八卦里的一个传统套路,简洁欢快,意在除瘟避害,祈求平安。
雷双柱,八营村的春官,也是武山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表演和说唱传承自爷爷。表演当中,他最擅长的就是“踏四方”。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踏四方,又叫飞燕踏四方,通过虔诚的表演,期望四方平安。
张家门村,位于铁笼山北,自古民风彪悍。与其他村子相比,这里的秧歌,在服饰上具有明显的三国特色。按照传统,当地人把这种大开大合的秧歌叫过街秧歌,它属于甘肃毛秧歌的一种。行走时,舞蹈动作和队形都会随着鼓乐的变化而变化,且形态各异。
武山秧歌有夜里表演的,叫夜秧歌,偏重演唱。白天表演的,叫秧歌,集表演、武术、杂耍于一体,观赏性极强。无论哪种,其内容与结构,大都包含着诗、歌、舞三大要素。从遗存至今的许多优秀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比如《过骆驼》,“奴在绣房里绣仙鹤,耳听见门外头过骆驼,一链连五个。骆驼驼上银广货,不见骑骡子的掌柜的哥。”又比如《蝴蝶报喜》,“花裙花褂穿在奴的身,把日子看到腊月八,搬娶到他家。好一个姑娘喜在心,喜的奴家笑盈盈。”唱词通俗易懂,情感深博,乡土气息浓厚。
武山秧歌历经千百年,祖传谱系十分复杂,有的是家族式的,有的是非家族性的。但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主,群众的参与性强。所以,武山秧歌艺人大多是师出多门,师承关系也很少有纯粹的“一脉相传”。
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说凤阳。武山秧歌,雅俗共赏,激情奔放,有臻于历史的审美表达,也彰显着民众的智慧本心和艺术天性。它既是民间的狂欢,也是俗世的盛典,但更多的却是武山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精神母体。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