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登社火:舞出浓浓乡土气息
永登独有的社火硬狮子
太平鼓
正月十二,永登县城西香炉山上白雪皑皑,像玉石屏风南北展开,在初春的艳阳映照下,闪烁银光。庄浪河东的宽阔的体育场,绿色塑胶田径场地遍插彩旗,两万多观众扶老携幼,坐站四周,观看十乡镇(依次为城关镇、连城镇、大同镇、中堡镇、龙泉寺镇、坪城乡、树屏镇、河桥镇、七山乡和红城镇)社火队“非遗贺新春”展演。欢快的音乐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丝竹管弦和鸣,五颜六色的旗幡迎风招展,服饰鲜艳,造型各异的社火队连扭带跳,次第进场,表演各种节目。
春官老爷。戴乌纱帽、着官服的春官老爷,手摇羽扇,在举着“回避”“肃静”木牌的衙役簇拥下出场,致贺年词:“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岁岁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齐临门。”
扭秧歌。挥舞彩扇或红绸的红男绿女,踩着锣鼓点扭秧歌,一路纵队变为四路纵队,并且互相穿插,继而变为一路纵队,绕大圆圈表演。
舞狮、舞龙灯。锣鼓急促,雄狮奔地,飞龙跃天,令人眼花缭乱。
划旱船。长髯艄公戴草笠,变换路线,奋力划桨,花枝招展的船姑娘随之冲激流,绕礁石,两者配合自如流畅。一会儿船搁浅纹丝不动,艄公下水奋力几次抗船,总算脱离浅滩,又挥桨引船前行。明代江南移民庄浪卫(今永登县),不忘水乡泽国行船旧事,在划旱船节目中寄托了乡愁。
大头和尚戏柳翠。戴着大头面具的和尚与俊俏活泼的柳翠相互追逐舞蹈。唐宋以来元宵节社火就有“装演大头和尚”(《旧唐书·音乐志》)的节目。元代李寿卿的杂剧《月明和尚三度临歧柳》中,演绎为月明和尚度柳翠成正果。
竹马子。表演者多为女性,前后置小毛驴灯,在《绣荷包》《全家福》《赶大车》小曲的伴奏下,挥鞭起舞,銮铃仓仓,跑圆场,换队形,英姿飒爽。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太平鼓、舞狮。
太平鼓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创新太平鼓;另一类是传统太平鼓。先说创新太平鼓。自20世纪80年代起,甘肃省的舞蹈专家革新行进式巡街的传统太平鼓,服饰由黑色武松装,改为黄白红亮丽服饰,加上广场舞、团体操元素,编排为各种阵法,变化多端,观赏性增强,称之为创新太平鼓。永登县除坪城乡之外,皆打创新太平鼓。
在数面彩旗引导下,哐!哐!哐!撼天动地的两路太平鼓队入场,鼓手右手执鼓鞭,左手持花鞭,斜挎太平鼓,鼓带很长,鼓身几至擦地,用左脚控制鼓身。社长舞动令旗,镲手、锣手齐奏,鼓手右手击鼓,左手花鞭缠头过脑,称之为地趟鼓。看着社长旗的高下,听着锣的徐疾,奔跳击鼓,并飞速将鼓身夹在小腿之间,击鼓绕花,又迅速将鼓身回归左脚外侧,称之为夹鼓。鼓手各个生龙活虎,动作整齐划一。其间队形变化,穿插合拢复分离,忽低忽高,如庄浪河波涛起伏,充斥欢快刚健的张力。
传统太平鼓是坪城乡白土嘴村的绝唱。乡民晚清时从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移民这里,数代传承下来河州传统太平鼓。鼓手头戴“热罩子”(似为五佛冠的变体),鼻架墨镜,穿白汗褟,罩黑马甲,着红绸裤,穿白网球鞋,系绿绸腰带,前系三角形有流苏的刺绣品,后挂数枚刺绣荷包,华贵奇异有如神人。斜挎粗短大红太平鼓,持双鞭击鼓。锣手、镲手戴黑礼帽,穿明蓝色长袍、红裤,系红缎腰带,胸前配刺绣荷包。社长头戴彩花冠,留八字胡,穿绿色绣花长袍,罩黑马甲,绿绸腰带上装饰绣品,配刺绣荷包,面向太平鼓队倒退而行,敲小锣指挥鼓锣镲的节奏;当他急促敲小锣呐喊奔跑在太平鼓队列中时,则太平鼓队形顿时变换,击鼓更为猛烈。令人耳目一新。
舞狮也有两种,称软狮子和硬狮子。软狮子不是绿毛北狮,就是金毛南狮,用熟牛皮、布料、麻、绒毛所制。动作不外乎扑、翻、滚、跳。滚绣球。硬狮子则是永登县独家所有,之所以“硬”,是因为狮子的骨架是木条构筑的,其上置毡为皮,外饰五颜六色的绸缎条,身高1.8米,身长2.8米,重约100千克,两个棒小伙饰演狮头、狮身,按八卦图走,消耗体力很大,不时要替换。狮头深眼窝,银色眼珠,左右转动,炯炯有神,阔嘴白牙,显得威猛雄健、雍容华贵、憨态可掬。其形象极似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舞狮陶俑,加之驯狮人为胡人装束,可知硬狮子舞系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来。先秦《穆天子传》称狮子为狻猊,日走五百里,能吃虎豹。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西域月氏国向汉朝进献狮子,为狮子东传最早的记载,此后历代进贡狮子络绎不绝,最后一次,在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沙哈鲁王遣使节向永乐皇帝进献狮子。进献狮子从丝绸之路东进,一般经过永登、兰州,渡过黄河,继续东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狮子的形象逐步中国化,永登县硬狮子就是这种演变中的中间一环,与软狮子有相当的差异。这就是硬狮子的独特之处。
邓明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