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贾葫芦”有真本事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文/图/视频
葫芦为纸,烙铁当笔,在贾永飞精心雕琢下,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烙画跃然葫芦之上。
“铁笔”画师贾永飞,“贾葫芦”之名,遐迩闻名。
传承
人勤春早!初春的早上,乍暖还寒,临泽县第三中学非遗“葫芦烙画”工作室内,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临泽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贾永飞耐心细致地为十几位同学讲解葫芦烙画的创作技巧。
“首先要依据葫芦形状等因素选择构图,再利用烙铁力道变化勾勒出图形焦、黑、褐等色彩。”贾永飞讲得精彩,孩子们听得认真。
“我非常喜欢葫芦烙画,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葫芦烙画作品了。”工作室内,临泽县第三中学三年级学生张孜涵依据贾永飞的讲解,小心翼翼地用铅笔在葫芦上勾画图案,然后再用电烙铁“游笔”烫烙。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张孜涵虽然只有8岁,但已跟随贾永飞学习葫芦烙画三年有余。上学期间,每周二、三、四下午4:20—5:20,一个小时的烙画学习雷打不动;寒暑假期间,无论风雨,每天前来“葫芦烙画”工作室学习葫芦烙画乐此不疲。
2024年彩虹张掖乡村工匠传承人技能大赛三等奖的成绩,佐证了张孜涵学习葫芦烙画的小有所成。
张孜涵只是临泽县第三中学推进艺教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泽县第三中学将“葫芦烙画”引进第二课堂,请“葫芦烙画”市级非遗传承人贾永飞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工艺,烙画社团也成了该校的特色社团之一,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非遗项目要进行传承,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想把所学的东西义务教给孩子们。”贾永飞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传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行列中,让大家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学艺
贾永飞原本是一名体育老师,却阴差阳错成了一名美术老师。
1981年,临泽一中上学的贾永飞在田径运动会上拿了三项冠军,因此考入了张掖体校,毕业后分配到临泽县沙河乡一所乡村学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1996年的一天,在学校值班的贾永飞从电视上看到一个烙画节目,被节目中一幅幅精美的烙画深深吸引。贾永飞花12元钱买了个电烙铁,在一块木工板上尝试着烙了一幅梅花图,感觉非常漂亮。
1997年,贾永飞得了一场病,在西安求医时,看到西安街边有艺人售卖葫芦雕刻画,他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在葫芦上烙画。他又花100多元买了十几个葫芦回来尝试烙画,买回来的葫芦很快烙完了。贾永飞又盯上了姐姐家的农田,劝说姐姐拿出一小块地种了30多棵葫芦,可是收获后的葫芦直到冬天都没有干透,无法进行烙画。
百思不得其解!贾永飞又到西安拜访老师,得知秋天收获后的葫芦,需要刮皮、晾晒等工序后才能干透创作。
贾永飞自幼酷爱美术,一直不忘钻研,坚持剪纸、绘画等美术创作,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于2004年在临泽县文化馆举办了自己的烙画与剪纸展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成了临泽县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人们称他为“铁笔”画师,一些熟悉他的亲朋好友和同事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贾葫芦”。
创新
因为烙画葫芦,贾永飞一举成名。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平安吉祥、健康长寿。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贾永飞创作了一批成熟的烙画葫芦作品,作品一经出手,反响甚好,前来购买葫芦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产品远销到省内外,受到国内广东、福建及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客商的喜爱,走出了一条以葫芦雕刻烙画助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民间民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贾永飞的烙画葫芦作品声名鹊起,多次代表临泽县、张掖市参加张交会、兰洽会、深圳文博会、广交会、广州文化博览会等,还远赴内蒙古包头市,四川乐山市、峨眉山市,西安市等地参加各类旅游商品博览会,葫芦作品多次被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泰国等海内外人士收藏。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展示丝绸之路文明源流与河西历史文脉,打造文旅融合新阵地,临泽县于2024年在丹霞口文旅小镇精心打造了河西走廊非遗馆,由贾永飞在课余时间坐镇,不仅可以现场展示葫芦烙画、剪纸、泥塑、皮影等非遗的创作过程,还可以指导孩子动手尝试,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开馆至今,已有逾万名中小学师生先后到河西走廊非遗馆展开研学。
“2024年烙画葫芦销售额达20余万元。”贾永飞告诉记者,今后,他将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烙画葫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西游系列、张掖风光系列、丝绸之路系列、吉祥系列等多种葫芦题材作品,把张掖的人文景观融入自己的作品,传承并创新非遗文化。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