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风库”里的公安检查站:守夜人最大心愿是平安
中新网甘肃酒泉1月10日电(丁思 刘潇)1月10日是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从警15年的秦雪峰值守夜班,在零下24℃的戈壁滩上,他与同事们度过了自己的节日,守护平安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秦雪峰,现任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公安局柳园公安检查站副站长。该检查站地处甘肃与新疆交界处,位于G30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咽喉要道,是新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通道之一。蓝白相间的检查站,在一望无际的土黄色戈壁滩中格外醒目。
驻守在这条进疆和出疆要塞之地的民辅警们,24小时坚守岗位,他们被过往司机称为“大漠戈壁守夜人”。近日,中新社、中新网记者走近这群守护者,记录他们的新警察故事。
1月7日,航拍地处戈壁荒漠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公安局柳园公安检查站。(无人机照片)田鹏鹤 摄
瓜州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极端恶劣的天气是柳园公安检查站的常态。这里除了常年不停歇的大风,夏天地表温度高达45℃,昼夜温差大到一日可经历四季;寒冬时节,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0℃左右。
怀着儿时的“警察梦”,秦雪峰从甘肃最东头的庆阳,奔赴千里之外的瓜州。提及冬日里刺骨的寒风,他忍不住瑟瑟发抖。“去年2月突降暴风雪,我开着两吨重的车,车速极慢,但仍感觉车都要被掀翻了。”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柳园公安检查站距瓜州县城90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反恐维稳、追逃缉毒、保障畅通、服务民众是其核心职责。在秦雪峰看来,与冷酷环境的考验相比,在日常缉查中与犯罪嫌疑人的交锋更为惊心动魄。
“必须学会细致观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能放过。”在基层派出所、刑侦大队工作多年的秦雪峰,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极短的盘查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通过该检查站的车辆与日俱增。近年来,平均每天车流量达1.2万余辆,日均进出2万余人次。
查验身份证、检查后备箱、仔细比对……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随着夜晚气温急剧下降,户外连续工作8小时的27岁辅警葛辉,露在棉帽外的眉毛、睫毛结满了冰霜,腿脚冻得有些僵硬。待车道上没有车辆时,葛辉和同事们打起擒敌拳来取暖。
从最初的难以适应,到如今成长为检查站的骨干力量,葛辉苦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用7年时间爱上这身警服,并深感自豪。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要时刻保持警惕,谨慎细致,不放过一个坏人,同时能够帮助更多人。”
1月7日,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公安局柳园公安检查站内,执勤民辅警进行日常演练。李亚龙 摄
如今,柳园公安检查站拥有警力72名,其中包括武警17名、辅警45名、民警10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
26岁的辅警孙平花是该检查站的三名警花之一,女性的温柔与坚韧在她身上融合。“工作时,我很严肃,面对遇到困难的民众,我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孙平花表示,“要将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如同戈壁上的红柳一般深深扎根。”
自2008年建站至今,该检查站累计检查各类车辆3467.7万余辆、人员5065.1万余人次,审查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1万余人,抓获逃犯836人,并获多项荣誉称号。
除了及时学习、更新智慧化查缉模式,民辅警们还掌握了诸多本领,自学了焊接、管道修理、汽车维修等技能,成为旅客朋友们的贴心人。
夜色渐深,检查站内依旧灯火通明,赶夜路的司机不在少数。一位过往的司机感慨道:“这里的光亮在这片荒漠戈壁上,犹如灯塔一般,照亮着我们的回家路。”
相关新闻
中国甘肃网:2024甘肃省最美基层民警王玉玺:二十一载忠诚守护 黄河上源保安澜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在玛曲段就流经433公里。玛曲,这个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高原县城,用不足黄河流域5%的面积贡献了黄河流域20%的水资源量,“中华水塔”“地球之肾”的美誉名扬国内外。
然而,水草丰美、上源安澜的玛曲县,在本世纪初却经历了一次“生态危机”。河边采砂、乱挖药材,导致河道和草原沙化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不断下降。
2003年,随着玛曲县森林公安局的“诞生”,王玉玺成为了其中一员。彼时,王玉玺早已意识到乱采滥挖会给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遂主动请缨“保卫黄河”。从入职新警到玛曲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王玉玺一干就是整整21年,先后被原甘肃省森林公安局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被甘南州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1次。
甘做扎根高原的“黄河柳”
初秋九月的玛曲县雾气氤氲、云蒸霞蔚。在这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的首曲草原上,自东向西而来的黄河像一条圣洁的哈达飘向远方……
水清山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藏蓝守护的动人底色。同往常一样,王玉玺早早便来到单位,忙前忙后的准备巡山护河的工具、干粮和水。临近出发时,他扯着嗓门喊了一声:“天气冷了,大家一定拿好备用衣物,注意保暖。”
今年42岁的王玉玺和战友在经过3个小时近200公里的颠簸后到达了玛曲县木西合乡的巡护点。下车瞬间,身体颤巍中便能看出大家明显有些“吃不消”了。
参与组队、分发装备、强调巡山护河的细节……忙碌起来的王玉玺,硬撑着高原环境下身体的不适坚持工作。整队巡护途中,他毅然决然走在了队伍最前面。
在走到一片黄河柳林地时,王玉玺移步树下仔细查看黄河柳的长势,看看有没有被破坏……一圈下来一个小时,气喘吁吁的战友还在撵着王队的脚步。
“当年我们种植、守护黄河柳,是因为它是防止黄河河道沙化的主要植被。今天我们巡山护河,就是要守护好它,决不能让黄河柳林在我们手里遭受到一丁点破坏。”王玉玺指着柳林坚定地说道。
在历经职位及转隶的变化中,王玉玺始终践行森警使命,积极寻求创新生态安全保护的方式方法,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保护工作倾注入了全部心血。
面对高原恶劣的巡护环境,跨冰水、卧白雪在王玉玺眼里已是常事儿。一天的巡护下来,当王玉玺脱下浸湿了的鞋袜时,双脚上磨破的印记清晰可见。而他,却将这当成了守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的“军功章”。
打击涉环犯罪的“环保钢刀”
在玛曲当“森警”,少不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警察气魄”。王玉玺最喜欢由英雄史诗《格萨尔》改编搬上荧幕的动画电影《雪域少年》,因为它主要讲述的就是格萨尔降服妖魔、除暴安良、救助贫弱、造福百姓的故事。
在乱采乱伐、蓄意破坏生态安全和平衡的违法犯罪面前,王玉玺就一个办法:坚决惩治零容忍。不受拉拢,不被“关系”干扰的王玉玺便成了嫌疑人口中的“环保钢刀”。
2020年至2022年两年时间内,王玉玺亲手办理的2起乱采乱伐案件,曾受到省州两级公安机关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和支持。
2020年10月,在玛曲县齐哈玛镇的哇益村,玛曲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的民辅警在辖区开展日常巡控时,发现了树木被大量砍伐的警情。
巡逻民辅警迅速将这一情况告知了王玉玺。当时还在外地探亲的王玉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返回,主抓此案的侦破工作。最初,王玉玺判定嫌疑人可能会再次出动来砍伐树木,于是决定在树林中进行抓捕。
带着战友、冒着十月高原寒冷的天气蹲守了2天2夜的王玉玺判断失误了……他们没有等到嫌疑人。不得不改变侦查方向和纠错的王玉玺很是沮丧,因为他看着自己带出去的队友有的被冻伤、有的则咳嗽感冒了。
没有一人打退堂鼓的森警们,让王玉玺顿时有了愧疚感。来不及伤感的他又带着战友们开启了走访排查工作……
在连续3天的走访摸排中,民警锁定了嫌疑人旦某某。在随即开展的抓捕中,民辅警冒着嫌疑人会放出藏獒咬人的危险,攻坚克难将其抓获。在审讯时,旦某某如实供述了砍伐事实,最终被移送起诉。
黄河安澜、重在保护。2022年6月,在玛曲县齐哈玛镇的国庆村,王玉玺发现在黄河水道边,竟有人非法采砂。
在对该起案件的现场勘查中发现,嫌疑人采用挖掘机等采砂设备非法采砂量约摸接近于20000m³,给黄河河道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由于案发地地广人稀,给该案的侦办工作带来不小挑战。可王玉玺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用传统的办案方法融合自己的思路开破案巧技之先河,是他作为一名“老生态卫士”的立身之本。
在侦破非法采砂案时,王玉玺主张“巧办案、办巧案”,从立案到抓获3名嫌疑人,用时48小时,用效率向法律和群众交上了生态保护的“森警答卷”。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草原愚公”
对于“森警”工作,王玉玺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在他眼里,生长在草原上的动植物都被自己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生命。
2021年国庆节,获知四川阿坝县、青海河南县嫌疑人在玛曲辖区内收购草原旱獭时,正值国庆值班的王玉玺来不及通知战友,便只身前往一举端掉了4个非法收购旱獭的收购点,成功解救旱獭近1000只,现场控制嫌疑人12名。
王玉玺常说:“干森警就要腿勤、脚勤,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出一二三来。”总喜欢在首曲草原上走走看看的王玉玺,近三年来直接救助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就有53次。
其中,白颈乌鸦、梅花鹿、丘鹬等一大批珍稀野生动物被王玉玺连夜送往甘肃兰州野生动物保护站、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救治,待康复后放归自然。
玛曲是一个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十分繁重的丰饶之地。为了保护好1335.45万亩的草原、守护好145.68万亩的黄河林地,王玉玺心里有自己的“账目”。
为了让这本账目更加清晰,王玉玺一个人每天沿河实地考察探索,不断请教专家,自费理清了玛曲境内林木种质资源种类,为森警科学精准保护工作提供了真实数据。林木种类数目13科23属50种,已成为王玉玺烂熟于心的数字。
2021年开始,王玉玺在森林警察大队推行了一项“草原河道垃圾清运”行动。四年来,森警们每周一次的垃圾捡拾工作未曾中断,“白色污染”问题有效解决,草场河道环境也一年比一年好了。
有同行曾经问过王玉玺为何这样拼命时,王玉玺说道:“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保护的大时代主题下,我们的责任越来越重了,如果不拼、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我们就是时代的罪人。所以,当我们担起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这副担子、走在去往巡控的路上时,我们的心里才是踏实的。”
根植生态文明种子的“蒲公英”
每当王玉玺带队到草场牧区、黄河河道捡拾垃圾、巡山护河时,当地的藏族群众就会用藏语喊:“上河摩”来了(汉语为:护卫兵)。是的,他们是守护生态安全的“上河摩”。
现如今,在“森警”王玉玺的带动下,群众参与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上河摩’给我们作了表率,我们的牧场河道群众经常会自发组织进行环境卫生、水源地、河道大清理,娃娃们也参与,环境好了,候鸟鱼类也多了,更不会因误食生活垃圾给动物造成伤害了。”玛曲县欧拉镇达尔庆村牧民拉毛加激动地说道。
在2024年3月,玛曲县公安局举行了“黄河首曲、生态警务”授旗授牌仪式,“森警主干、派出所主防、生态义警协同配合、牧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奏响了最强音……
像深爱母亲那样呵护黄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雪域首曲全民护黄的前景让王玉玺动力满满。今年以来,他带领战友完成了9000多株山生柳的种植、培护工作。
保活的柳树给草遮阴,避免了艳阳和沙土的灼烧。套种的燕麦给披碱草打掩护,让它们顺利度过生命中的脆弱期。成活的披碱草成长起来后,就可以对付最难对付的风沙和干旱了……王玉玺乐此不疲地讲述着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树护绿的故事。
美丽的地方就会有故事。玛曲作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和补给地、国家生态主题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所有慕名抵达并驻足停留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十多年来“森警”助力这片天地所激荡起的华彩蝶变,而这恰恰也是王玉玺践行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写照。
兰州日报:23000多次的平安守护
——记兰州市永登县公安局110接警员蒋梅
作为公安机关的前端力量,连接警民的桥梁纽带,110接警员“只闻其声,不见其人”“24小时、365天、超长待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救民于危难,在岁月轮转里、倾力守护这座城。在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110接警员,近距离了解“永不下线的平安守护者”。
“您好,兰州110,请讲……”沉稳清晰的话语,飞速敲击的键盘,这是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员每天的工作日常。在这个岗位上,兰州市永登县公安局辅警蒋梅一干就是25年,今年52岁的她,算得上是110战线上的老兵了,像这样简单的开场白,蒋梅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但每一遍都同样耐心、认真与专注。
“110接警是派警出警的前哨,是公安的‘耳朵’、群众的‘护身符’,必须对每一起警情负责。”蒋梅说,110是关键时刻能救人于危难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搭建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她把方寸之地接警台当成自己的战场,把电话作为守护群众平安的“武器”。
在20多年接、处警工作中,蒋梅累计接听23000余个接警电话,早已经习惯从来自不同人群、地域、身份、环境和动机的电话中抽丝剥茧,尽量探求第一手准确的警情概况。由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从1995年入职至今,她先后收藏了好几版县城地图,大到交通要道、标志建筑,小到社区巷道、农村道路,每一处都布满了她的足迹。
“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就是下班抽时间亲自跑,用心去记,这样印象才深刻。”蒋梅说。短短数语,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时间长了,她就被身边同事们称为“行走的活地图”。2019年夏天,蒋梅接到一个报警电话,“警察阿姨,我考试没考好,爸爸要打我,我想离开永登去外面躲一躲……”蒋梅一边耐心安抚小男孩,一边通过电话仔细听辨他周围的环境。在断断续续的话语中,蒋梅隐约听见汽车的喇叭声和周边摊贩的吆喝声。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蒋梅当即判断出设有小贩摊点的只有新市场车站和汽车东站。于是,她立即指令特警巡逻组分别前往两个车站进行查找。不多久,城关派出所民警反馈在汽车东站不远处找到那个小男孩,并及时联系其家长,妥善处置了这起警情。
直到现在,蒋梅都说:“以前根本不会注意路名和路标,但自从做了接警员后就有了‘职业病’,总要去关注新修的道路和建筑。”接警员的工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接警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多年来,一只耳麦、一部电话,蒋梅在电波中无限接近过各种紧急现场,她心中明白,必须从有限的报警信息里精准判断警情性质,只要接警员早一秒,报警人的危险就少一分。
“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报警人不挂电话,我们是不会先挂掉电话的,会认真对待每一通电话,宁可信其有。”蒋梅说。
“能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份职业很光荣。”蒋梅道出了接警台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2023年寒假,一高中生拨打110,在电话里向蒋梅诉苦,称自己心理压力特别大,快承受不住了。蒋梅耐心倾听,了解到这名高中生父母双方都是教师,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因学习问题责怪他。蒋梅分别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并结合自己家庭教育的情况,设身处地地与他聊了起来,随着交谈的深入,蒋梅的耐心与真诚,让这名高中生逐渐放下心理包袱,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留了父母的电话,蒋梅通过电话和家长做了很好的交流,成功化解了这场家庭矛盾。
无数个日夜,蒋梅就这样坚守在接警台前,用充满力量的声音,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和谐。蒋梅是千千万万优秀接警员的缩影,她和她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伊晓明 通讯员 张军扬
新华社:记者手记:夜色中的110
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警察节前夕,记者来到兰州市七里河区辖区人口最多、接警量最大、治安情况最复杂的派出所之一——西园派出所蹲点,跟随民警一同值班接处警。
西园派出所地处闹市之中,门脸夹在烤肉店和制衣店中间,毫不起眼。全所62名民辅警服务着将近7万名群众,其中近一半是流动人口。
上午9时许,便有群众陆续来派出所办事,有办理居住证的,也有办“两卡”签字的。10时许,第一个报警求助电话响起,有关家庭矛盾纠纷,接警记录显示有人动了刀。记者跟随民警很快便赶到小区,所幸虚惊一场,没人受伤。
“一般警情发生在下午和晚上。”副所长赵欣告诉记者,尤其到晚上,民警们都希望“今夜无警”,但往往事与愿违。
商贩争摊位,快递员送货后收不到货款,装修噪音扰民……电话一个接一个。
民警马程已在西园派出所工作近10年,他告诉记者,派出所处理的警情大多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处理前双方都是情绪激动,互不相让,但只要警察到场,矛盾一般都能迅速化解。
入夜后,万家灯火交织于繁华街市。民警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晚8时40分许,七里河分局进行视频点名。8时51分,接到警情,显示有人自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发现是情侣矛盾,但女方尚未实施自杀,马程和辅警冯敏劝说调解了1个多小时。
回到所里,板凳还没坐热,又是一起警情。有人报警称闻到大量煤气异味。赶赴现场发现,有小区居民私自用空煤气罐给暖气片加压,造成残留煤气泄漏。
处理完这起警情,已接近晚上10点。有群众上门报警称孩子中午放学后走失至今未归。因为事发地位于老旧小区,监控画面不够清晰,民警张明调集周边多个监控探头,逐帧分析,最后锁定孩子在一处篮球场打球,没有人身危险。
记者发现,派出所老民警都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迅速找到问题关键,划清矛盾范围。晚7点左右,值班民辅警们因接警错过了食堂饭点,正在楼下餐馆吃面,突然接到消息,几个孩子家长找上门要求调解一起矛盾。
一开始,几个大人七嘴八舌地争吵着,声音越来越高,甚至开始推搡。眼看局势要失控,张明大喊一声,“一个一个说,慢慢来”,人群才安静下来。接着便是各执一词的控诉。
记者听得一头雾水。而张明已经找到了矛盾的原委。“你家小孩借了车子给别人家小孩,结果别人家的小孩骑上后不小心给撞坏了。是不是?”“对对!”两方人异口同声地说。“关键是找到撞小孩的大车,然后让交警部门去追责,再用赔偿的钱去修车。”就这样,一起即将演变为斗殴的矛盾被几句话给轻松化解。
晚上10点50分,几个年轻人又找上门希望民警帮忙找回手机。凌晨3点,记者算了一下,当天总共接了12起警情。西园派出所所长潘汝萃告诉记者,去年全所接警量超过5000起,绝大部分是矛盾纠纷和报警求助,平均每天超过15起,夏季警情多发时,一天可达30多起。
躺在民警腾出的床上刚睡着,又听到敲门声,记者看了下时间,刚好是6点。这次又是一起情侣矛盾引发的斗殴。
凌晨户外温度极低,除了派出所门口亮着的灯,街道上一片漆黑。寒风凛冽,耳朵冻得生疼,脑子却还是迷迷糊糊,两腿像灌铅一般步履沉重。“今天出了几个警了?”辅警冯敏问。“十几个吧。”民警马程一边打哈欠一边说,“今天还行,不算多,起码睡了一会儿。”
这起警情处理完,已经7点了,下一班民警又开始轮换值班,楼道里渐渐人声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