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走皋兰山
皋兰花 邓明
兰山三台阁
五泉山(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邓明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在华夏大地的西北一隅闪耀着独特光芒。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以其壮丽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韧的精神气质,宛如一颗璀璨的西北明珠。
兰州的美,是多元且独特的。黄河水奔腾不息,自西向东贯穿城市,将兰州一分为二。河上古老的中山铁桥横跨南北,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沿着黄河风情线漫步,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远处巍巍皋兰山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一
皋兰山是兰州的主山,在城南5里,高峻浑厚,蜿蜒如展两翼,从东到西环拱兰州城池,延袤20多里,山下是黄河谷地,可耕可居。在兰州人的心中,皋兰山是一座奇异的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兰州的标志性景观。
皋兰山高出城区613米,从山下看非常陡峭,倘若山雨蒙蒙,便隐身不见,雨过初霁,只见云雾缠绕半山,山顶古建仿佛天上宫阙,令人遐想万端。山间植被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机。它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不仅为城市增添了壮丽的景观,更在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鸿汀在《兰州古今注》说:“皋兰者,译音也。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贺兰诸山名,皆与祁连音近,当亦高峻之意。”战国时,今兰州地区属匈奴驻牧地,将这座高山称为天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据《旧唐书·地理志》:“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隋唐兰州城在皋兰山北麓稍西,濒临黄河,大致在今南城巷以北,庆阳路以南,上沟以东,酒泉路以西,因受黄河谷地南北窄东西长的地形限制,南北仅宽1里,东西却长2里,呈带状布局。经宋、元、明、清不断拓筑,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定型,外郭周长达18里123步,亦呈带状布局,内城外郭共开13座城门,以黄河天堑为护城河,可谓金城汤池,牢不可破。
光绪兰州进士张国常在《重修皋兰县志》中说:“春兰,俗名皋兰,谓皋兰山因此而得名。”并描述皋兰的形态:“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三月抽绿茎,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近闻亦有香气”。据植物学家孔宪武教授考证,皋兰的学名叫鸢尾科的细叶鸢尾。每逢四月中旬,皋兰山上丛丛皋兰盛开,像洒满雪青色的宝石,熠熠闪光,淡淡芳香四溢,演绎着“如兰之州”的风采。
二
皋兰山延袤20多里,分东西二支脉,东支脉起自簸箕掌,山顶中部凹下,东西两侧高耸,像一具簸箕背朝青天,又似龙头,山脉像龙身绵亘东去,东接桑园峡口,称长台山,大约是由一系列台地组成的长长的山脉的意思。簸箕掌西峰顶上原有一株高大的老榆树,树冠如盖,枝繁叶茂,颔首伸臂,似迎游人,西关什字一带都能看清。树下立一石碑,碑阳镌“镇山之宝”四大字;碑阴则镌四句打油诗:“巍峨挺拔镇山巅,伸出铁臂摸青天。瞪眼大笑看九州,临风高歌唱五泉。”虽然平仄不协,但气势雄强,颇能形容它的神态及地位。
簸箕掌西侧为一座圆圆的山峁,像一枚硕大的宝珠,位于兰州火车东站南面,名叫珠子山。珠子山西侧为皋兰山的主峰三台阁,高耸入云,雄视兰州城,山体雄浑,草木苍翠,西面逐渐降低,像巨龙摆尾,延伸到雷坛河东岸,故名龙尾山。
龙尾山的末端筑有四座屯兵城堡,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像四枚巨钉固定龙尾,不使摆动,以捍卫兰州城池的西南郭城,人称四墩坪。
1955年前后,为拓路扩城,拆迁西稍门一带民居,将拆迁户安置在四墩坪上,多建四合院,并建自来水站、粮站、食堂、菜市场、商店、邮局、学校,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街巷规整,行道树油松、国槐、旱柳、沙枣。端午节前后,沙枣金色碎花盛开,香气四溢,有如桂花飘香,故名桂香柳;深秋红黄沙枣挂满树枝,采摘食用,沙沙的甜中略酸。院内栽植苹果树、冬果梨树、葡萄架,牡丹、芍药、牵牛花、菊花,三季花艳,秋季果实累累,景色宜人,民居上坪的新社区,遂命名为伏龙坪,取降伏龙尾山之意。
在伏龙坪上,看到的兰州民居,呈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收健康长寿之效。你看平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百灵鸟笼悬挂在树枝上,起舞高歌,清脆婉转。放飞鸽群,盘旋晴空,忽去忽来,鸽哨忽而嘹亮,忽而轻音低唱,令人心旷神怡。院内多为大窗户,窗棂上糊有“窗孔子”,画有山水、花鸟,写有唐诗宋词,小孩无形之间,受到书画诗词的熏陶,自然而然热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养成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
三
皋兰山为马衔山、兴隆山天然林延续的支脉,经过皋兰山,朝西南延伸至黄河刘家峡,这一山脉应是黄河与洮河的分水岭,古代原为森林植被,后来由于气候变为干旱,只有个别山沟、山头,由于山泉的滋润,或地处二阴山区,尚残存林木,如五泉山、红泥沟、夜雨岩、金沟掌、关山、抱龙山、巴米山即是。
五泉山位于皋兰山北麓,因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蒙泉五眼清泉而得名。这些泉水清澈甘洌,不仅滋养了周边的土地,也为五泉山增添了灵动之美。
全山由三麓两壑构成:即东麓塔子坪,因旧有佛塔而得名;中麓逐层构建蝴蝶厅、浚源寺、太昊宫、文昌宫、地藏寺、卧佛殿;西麓为二郎岗,因建灌口二郎庙而得名;东壑也叫东龙口,西壑则称西龙口,皆有瀑布从悬崖飞泻而下。由于泉水的滋润,古木森森,灌丛密集,以致“水绕禅林左右连”“落花泛泛流双涧”,成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沿着山间小径拾级而上,山上植被繁茂,树木郁郁葱葱。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繁花似锦,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夏天,绿树成荫,山间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天,树叶金黄,漫山遍野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冬天,银装素裹,别有一番宁静之美。
五泉山的建筑风格独特,庙宇楼阁错落有致。山上的古刹庄严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其中,千佛阁、地藏寺等建筑更是别具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皋兰山三台阁西麓有一条沟壑,因在五泉山后,人称后五泉,山水清幽,银白杨高大,灌丛茂密,寺庙掩映绿丛间。沟掌岩石悬空,泉眼密布,滴沥如雨,夜深露重,泉流愈多,雨声更急,故名夜雨岩。
从1951年起,兰州市持续开展绿化南北两山活动,植树造林,挑水背冰,浇灌树苗。是年,白塔山率先建三级水泵,提取黄河水浇树,提高树木成活率。此后,南北两山陆续提灌黄河水,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经过多方努力,终使两山遍布森林植被,像两道绿色屏障,维持着兰州的生态环境,成为离城区最近的游赏胜地。
其中由皋兰山三台阁和龙尾山组成的兰山公园是海内外游客以及市民最爱游玩的胜地之一。从安定门外,乘车,或步行,先登伏龙坪,过三道弯,进入景区,只见五楹六柱悬山顶牌坊屹立山边,中高两侧逐次降低,中间悬挂舒同题额“兰山公园”横匾。
山边、山梁因地制宜,建亭修殿,掩映在修竹垂柳间,供游人休憩。石磴起伏蜿蜒,行至大壑岘,即为龙尾山与皋兰山的接合部,狭窄险要,系两侧山地在降雨径流长期作用下,不断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地形,陇东则称之为崾岘。
大壑岘东皋兰山主峰突然隆起,丛林中建有长廊,雕梁画栋,直上山顶,则为平地,最高处海拔2129.6米,建有三台阁。始建于明代,三台,星名,两两相对,由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组成,古人认为三台星如果平和,则能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文运亨通。其形制为中间筑5丈高台,上建三层阁楼,祀奉魁星。东西两侧各筑土台,高3丈,以象征天上的三台星,加强天人感应的力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士子科考金榜题名。由于皋兰山覆盖湿陷性黄土,风雨侵蚀,明清以来屡建屡毁,只剩三座土台。1983—1984年,在中台旧址重建三台阁,高26米,歇山顶,青砖绿瓦,红柱彩檐,气势恢宏。
白天朝北俯视,但见黄河谷地北部层峦叠嶂,一直延伸到天边。山下黄河弯弯曲曲,从炼塔如林的石化工业基地西固区,朝东北穿流不同形制的桥梁,流向遥远的群山之中。黄河两岸绿地似带,高楼大厦密密麻麻,街道纵横交错,行道树像绿线缠绕。铁道沿南部山麓修筑,时不时高铁风驰电掣般通过,让人感到时代进步的步伐。
朝南看,依然是群山无尽,黄河阶地层层,自东往西可以辨认华林坪、五星坪、兰工坪、彭家坪,坪上高楼林立,成为川区城区向山坪扩展的重要部分。而皋兰山南麓自南朝北流淌阿干河,“阿干”传为鲜卑语“阿哥”之意,这条河谷为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中段的组成部分,从长安过天水,溯渭水西行,翻过阿干镇南山,沿阿干河北行,到兰州,渡金城津,过金城关,取道河西走廊,进入西域。
登至这座标志性建筑的最高处,微风吹拂着脸庞,美丽的兰州城尽收眼底。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陆续亮起,山下万家灯火,璀璨多彩,满天星斗,闪闪烁烁,在这一刻,兰州城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相关链接
千古名关金城关
金城关文化风情区位于兰州市黄河以北,东邻白塔山公园,西至金山寺、金城关遗址。沿着这条路一直向西,会依次看到金城关博物馆群,有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遗陈列馆、兰州彩陶馆、黄河铁桥馆等,一点一滴地再现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旧时兰州。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也称金城关。在一些游客眼里,金城关不过是一处有众多仿古建筑的游览观光地,其背后波澜壮阔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金城关,源于西汉武帝时在今西固黄河岸设置的金城津,是当时兰州的四大要津(即渡口)之一。取名金城津和后来的金城关,是由于汉武帝时设立了金城县,而黄河兰州段因此称为金城河,所以设立的津、关以金城为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唐时期,纵马扬鞭霍去病,出使西域张骞,出塞和亲王昭君,历经劫难唐三藏,都是经金城津渡河西去。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北宋军队在兰州打败西夏的进攻后,在今天金城关址正式修筑了金城关城楼,并在关城东侧架设浮桥,以通青海。明清两代,金城关屡毁屡修,成为“茶马互市”和茶叶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城,“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其兵防、交通、商贸地位更加重要。历经千年变迁的金城关,于1942年因修路而被拆除。2002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金城关原址上建设大规模的文化风情仿古建筑群,经过五年时间,建成的金城关仿古建筑群为这一带平添了无限生机和别样景致。
秦腔博物馆
秦腔馆是一个地方戏曲专业博物馆。本馆由序厅、演员篇、班社篇、音乐篇、剧目篇、舞美篇和观演篇七个展厅组成。本馆展品主要包括清代秦腔曲谱、秦腔脸谱、秦腔剧本、秦腔表演戏服和演出道具以及许多颇具代表性的秦腔展品。馆内的秦腔服装种类繁多,每一件服装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它们在秦腔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坐落于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为仿古式明清建筑风格样式。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一大特色,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活态”展示,让前来参观的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回想起很多兰州的历史记忆。在序厅和展示厅,采用微缩景观模型、实物展示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兰州极具代表性的一批非遗项目,如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等;三楼的兰州老街,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街头摊贩、民间工匠、茶楼酒肆、皮货杂铺等都包容其中。
彩陶馆
彩陶馆由序厅、展示厅、体验厅三部分组成,利用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彩陶文化展览、先民生活场景复原、多媒体模拟制陶过程等方式,集中呈现兰州地区出土各时期、各种类型的彩陶。使参观者能对彩陶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获取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文化体验馆
文化体验馆展示了兰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兰州剪纸、兰州刻葫芦等非遗实物、资料和代表作2000多件。该馆由舞剧体验区、旅游景点体验区等十个展示区组成,最大的特色在于陈展内容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市民可以亲身体验兰州的各种特色景观与主要的文化产品、活动。
黄河桥梁博物馆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通过桥梁微缩景观模型、历史场景复原、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向访客展示了黄河桥梁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展馆以《九曲飞虹》为题,分为《天堑通衢》和《天下黄河第一桥》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黄河桥梁的基本概貌以及兰州黄河铁桥历经百年的沧桑历史。博物馆通过珍贵实物、微缩景观模型、历史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充分展示了兰州黄河铁桥沐风栉雨、历经沧桑,却仍巍然屹立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