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非遗搭上文创快车 “铜三代”锻出家乡新名片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当古老非遗搭上文创快车 “铜三代”锻出家乡新名片

原标题:“铜”心闪耀“艺”生辉

    访白银市铜金属锻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艳萍

马艳萍介绍铜镇尺制作工艺

马艳萍介绍铜镇尺制作工艺

工作中的马艳萍

工作中的马艳萍

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白银市铜金属锻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艳萍榜上有名。11月,以马艳萍为代表的白银铜金属锻制技艺又入选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从走出象牙塔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年以来,马艳萍继承母业,刻苦钻研并推陈出新,不仅让白银“林兰铜艺”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文博文创展会上大放异彩,而且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非遗的宣传、推广和保护工作,使“林兰铜艺”逐渐成为白银乃至甘肃响当当的非遗文化名片之一。

女承母业 扛起林兰铜艺大旗

走进位于白银市文化一条街的“林兰阁”,只见展架上陈列着各色青铜、紫铜、黄铜等铜器工艺摆件、实用器,以及书签、饰物、香薰等文创产品、把玩小件。

“这里既是我们陈列铜艺系列产品的展示区,也是我们平常接待客户进行洽谈的地方。”马艳萍一边介绍,一边开炉煮茶,同时在茶台上燃起一炷檀香。伴随着清雅舒缓的音乐,闻香品茗的同时,看着丝丝缕缕的烟气从古色古香的铜炉中升起,顿时让人舒缓放松下来。

据马艳萍介绍,“林兰铜艺”是其母亲马银兰在姥爷的鼓励下于1997年创立的一家以铜工艺品制作为主的民营企业品牌。2009年7月她大学毕业后,逐渐接手经营,至今已有15年。“我姥爷祖籍河南。作为支援白银建设的首批‘铜城开拓者’,他扎根白银后,就将一身的铜工艺品制作手艺传承给了我母亲。可以说,我母亲是‘铜二代’,而我算是‘铜三代’。”

然而,尽管有姥爷的技术支撑,但创业初期的马银兰却举步维艰。

“那时候我母亲既要负责设计生产,又要四处寻找市场,家里的钱全投在这上面了。产品的设计大多是市面上常见的一些造型,如仿西洋雕塑、文房四宝、财神等,所以生意一直不是很景气。在母亲坚持了两年后,突然接到了一个定做300个铜奔马的订单,这让她看到了希望。”马艳萍说。

大人忙生产、忙业务,年幼的马艳萍除了学校,能去的地方大多是母亲的公司。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接触铜工艺品的生产和加工全过程。2009年,大学毕业的马艳萍一边上班,一边抽空帮母亲打理一些外联事务。渐渐地,带着产品参加各种展会的马艳萍推介起自家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时都能从容应对,毫不怯场。

时光流转。静下心来的马艳萍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扛起林兰铜艺发展的大旗为母亲分忧。

创新思变 搭上文旅产业快车

为了让公司早日走出窘境,迈入良好的运营轨道,马艳萍决定优化公司的产品构成,在提档升级文房四宝等部分传统优势产品之外,研发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创产品。

“白银又称铜城,因此铜元素是我们白银的一个特有的属性符号。用它来承载如敦煌壁画、黄河石林、景泰岩画等甘肃特有文化内容,既能展现甘肃白银的特色,又能开拓新市场。”马艳萍说。

变则通。为此,她除了积极参加省内外文旅部门组织的各类展会展销活动外,最常呆的地方就是加工车间和“林兰阁”。在车间,她和家人及师傅们讨论学习新技艺,交流应用新工艺;在“林兰阁”,她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坚持学习,随时“充电”提升眼界和思维;在各类展会,她在宣传推介“林兰铜艺”品牌的同时,与各地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林兰铜艺”已研发生产出城市雕塑、铜浮雕、铜版画、商务礼品、旅游商品、家装配饰、仿古青铜器、黄铜器、文房至宝、赤铜精铸、高档银器、文创产品等12大类上千种产品,涵盖了高中低端市场的各个门类。产品也先后荣获“2009年第四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2013年甘肃最受欢迎十大品牌旅游商品金奖”“2013年第二届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4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2019年甘肃省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1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4年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十佳文旅创新产品”等奖项,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在2018年央视举办的《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由“林兰铜艺”生产的两枚铜印被白银市当做市礼赠与山西晋城;在2024年央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栏目中,“林兰铜艺”作为白银非遗文化“名片”被重点推介。

2020年12月,马艳萍和白银铜金属锻制技艺被白银市政府纳入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24年11月,省文旅厅公布了《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项目名单》,马艳萍和白银铜金属锻制技艺又入选其中。

借助工坊 做活非遗传承文章

对于马艳萍来说,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成功晋级省级非遗,既是对于她长久以来努力付出的肯定,也让她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要让非遗传承下去,首先要让它成为一门活的艺术,让大众参与进去,认识非遗,热爱非遗,玩转非遗,并乐在其中。”

2022年,白银“林兰铜艺”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后,马艳萍就更加注重对铜金属锻制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对现存的传统工艺手法采用录像制作、文字记录等措施进行建档保存。此外,她还建立非遗传习所,向有学习发展意向的人员以及待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制作技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吸纳待业妇女和无业的家庭主妇参与铜工艺品及包装品制作,让她们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在家就业,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女性的社会价值;吸引学生假期来“非遗工坊”现场体验铜艺制作流程,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了解非遗,认识非遗。

“铜器制作技艺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是包括铸造、锻造、雕刻、蚀刻、錾刻、镶嵌等多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结合体。在矿石经过开采冶炼取得原材料后,先通过制作蜡型、模壳、浇铸制成毛坯,再经过精修、打磨抛光、防氧化等工序,以及雕刻、錾刻、蚀刻、镶嵌等艺术手法修饰,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马艳萍说。

“林兰铜艺”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是白银铜金属锻制手艺人在巧妙的构思设计中、在刀与蜡的碰撞交锋中、在铜与火的炙热交融中诞生出来的。它们以铜为介,承载一方水土气息,洋溢一城文化底蕴,诉说着悠悠文明进程。

马艳萍把对传统铜器的理解和对现代铜器审美的感悟全都体现在其创作的铜工艺品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世代传承的铜器相比。作为白银铜锻造的非遗传承人,我无比荣幸,我也深爱着这份事业。”马艳萍说。在她心里有个梦想,那就是敞开大门,降低门槛,让铜锻制工艺成为人人可学、可体验的技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盈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