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揭人生大道理 民俗版“百科全书”如何遗唱千年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讲故事揭人生大道理 民俗版“百科全书”如何遗唱千年

原标题:冬日聆听《河西宝卷》

讲故事揭人生大道理 民俗版“百科全书”如何遗唱千年

前段时间,笔者所在地的甘肃省临泽县文化馆举办了一场《河西宝卷》念唱培训交流会,我也前去参加了。通过现场聆听专家的讲解、宝卷传承人和爱好者交流精彩的念唱,在悠扬的旋律中,他们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念唱技艺,更传递了对《河西宝卷》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与传承责任。

对于《河西宝卷》我早就听闻过,但真正接触它还是在文联的一次文学采风活动中,我第一次聆听到了《河西宝卷》传承人靳天红老师的精彩念唱。靳老师今年73岁,《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念唱已经30多年了。

所谓“宝卷”是宋元时期前后,在民间流传的宣扬佛教教义的“文本”“卷本”“底本”,又被人们称为“宝经”。而《河西宝卷》是指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以念唱为主的文化遗产宝卷的总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河西宝卷》是从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演变而来。其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河西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广泛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农村地区。“天有道,日月星辰;地有道,五谷根苗。朝有道,忠臣良将;家有道,孝子贤孙。天人合一,国运家事,臣民忠孝。”《河西宝卷》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所不唱,千百年不衰,可谓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长河中一枝独秀。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的《河西宝卷》发端于唐宋之际,盛行于明清时期,现传承下来的宝卷多以中原手抄本为主。后在长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河西宝卷》从宝卷的文本内容到宝卷的现场念唱都融入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地方特色比较鲜明。甘肃河西走廊是以农耕、牧业社会的形态为主,人们的农闲时间在腊月到正月,所以,宝卷的念卷活动也就是人们农闲的这段日子比较多。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宝卷的念卷成为乡村主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河西宝卷》的念唱依据一定的曲牌和曲调,在不同的宝卷文本中会选择相应的曲牌、曲调进行念唱。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保持着比较丰富的仪式程序,同时配之以铜铃、勾锣、令牌、木鱼等伴奏。《河西宝卷》的主要代表篇目有:《包公宝卷》,又名《花灯宝卷》《白马宝卷》《白蛇传宝卷》《白玉楼宝卷》《沉香宝卷》《丁郎寻父宝卷》《对指宝卷》《窦娥宝卷》《何仙姑宝卷》《二度梅宝卷》《方四姐宝卷》《放饭宝卷》等等。《敕封平天仙姑宝卷》的开经偈,也叫开头,用七言、七字句写成,可念出、也可唱出,念时吟诵,唱时用“七字句”“七字佛”曲调,若念唱其他宝卷,则变换为“××宝卷才展开……”

《河西宝卷》主要以劝人行善行孝为主,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反映出千年河西走廊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属于民间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价值。它所记载的故事,绝大多数都透射着“百善从来孝为先,做事善恶要分明”的理念,体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其念唱内容可分为社会生活、人物传奇、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和佛教等诸多种类,由开头、过度、散说、韵文和结尾组成。它们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多谴责忤逆凶残,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内容。

据了解,现在《河西宝卷》的传承人大多为老年爱好者,他们不辞辛苦地文化传承,值得尊敬。“一本宝卷塑造了一种价值,一曲小调吟动了一个乡音,一位老人传承了一种技艺,一种精神感动了一方百姓。”《河西宝卷》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某种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

《河西宝卷》千年传承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规劝世人奉行孝道善行的民间教科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大地上定会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汪志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