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人生多珍惜 哪管大雪雪何曾

自在人生多珍惜 哪管大雪雪何曾

图片

文\李学辉

大雪节气和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与降雪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地面深度大于5厘米的降水才能称之为大雪。

“节名大雪雪何曾”,宋代杨万里《晚望》二首中的这句诘问,道出了大雪节气的实质。“小雪、大雪,煮饭不息。”日短夜长,家庭主妇在大雪节气来临之后,感觉每天都在围着锅台转。一日三餐,不管饭的内容如何,形式是必不可少的。饭多撑肚,饭少哄嘴。饮食,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的也是人生的存在价值。

大雪封河。封的是江河湖泽。家乡的河是季节河,在灌溉时节,依据上游的水量,河中的水才会放任自流。上游水量的大小,取决于祁连山积雪的融化程度。祁连山积雪的多少,又源于冬天、春天所降的雪量。

冬天是雪的季节。靠天吃饭的地方,不论节气还是时令,降水、气温、光照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

雪,成为人们在冬天的期盼。

雪在头顶行走,人在屋中逗留。再大的雪,也大不过心雪。季节河对雪的感受,有赖于来年的水量。修河垒坝,并非口头禅,而是依靠季节河灌溉和生活的用水地方的人们的切身体验。

渠首、总干、支渠、沟道,上了岁数的人,对这些叫法,会如数家珍。尤为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农村的人,每个人都有一段对修河的记忆。“修不完的渠,等不够的水。”那个年代,修渠的材料主要是石头、沙子和水泥。原始的工具,在人力的促动下,创造了许多奇迹。四通八达的渠道,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运”。这句具有时代意义的标语,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夏雨、冬雪一正常,河水就正常。秋雨一广,提气的不仅是人,连树木的叶子都会心生欢喜。雪下得很认真的时候,天地苍茫,待在炕上的农人,梦里都会被雪填满。

修河一般都在枯水期和农闲季节。闲置的河滩里,人喊马叫,石头与石头碰撞出的声音,并不悦耳。石头传导出的声音刺激着牙齿。感官的不舒服,往往让人会闭紧嘴巴。挑选修河的石头要有眼力。石头的形状、大小,决定着修河砌堤的完美与速度。石头在架子车中咣当作响,圆的、方的、尖的、平的,被拉到了挖好的河沟。衬砌、线条,石头在修河人的手里,纷纷归位。河底的流速、河堤的坡度,水泥与沙子的合适比例,让成型的河有了生命的厚度。事关生存,没有一个修河的人敢虚于应付。谁修的河段谁负责。河,成为人们另一条生命的通道。

“苦修河,甜吃馍。”一俟轮水季节,冲渠而下的水,欢畅在河道,也在考验着所修河道的质量。热胀冷缩,历经了河水的淘刷,渠道顺畅了,人心也就顺畅了。

落在河底的雪,不会被人打搅。遇到太阳,化成水,水结成冰,它们静止在河底,熬过一个冬季,待来年河水汤汤的时候,它们早已还原成水的另一种形态。这是它们的命数。

图片

大雪时节换装,棉衣、棉裤当先。

上世纪70年代,买布料还凭布票,乡间俗称购布证。夏天好过,有遮身的衣裤便行。一到雪花飞飘,家庭主妇们抖出所有能御寒的东西,棉衣的面子在夏天做了单衣,手一撕,便成条状。黑旧的棉花,老鼠般缩在包袱中,一抖,便在炕上滚动。缝缝补补,总得凑出成型的棉衣、棉裤。缺乏整块的布料,就用能找到的布头或囫囵的小布块相缀。一件棉衣,有时条条块块相连,像百衲衣。天气不管人的感受,光板板棉衣爱钻风,有条件的系一毡条,没条件的勒一草绳,趔趄在风雪中。有当工人的人家,威武出一件大衣,会惹亮一村人的目光。

那时的布,以棉布、笨布、粗布、丝布、斜(纹)布、条绒为主。颜色以黑、灰、蓝为主调。待时兴劳动布、的确良、的卡、华达呢,日子就好过多了。

炕上席子地下凳。历经那个时代的人,大多都穿过补丁衣服,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重,我们体验得深刻。竹子鲜见,白杨树枝条折断的声音并不稀罕。“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撂补丁”,“高人没福,多穿几尺”,有关穿衣的口头语多,故事也就多。我的一个同学,上有四个姐姐,冬天穿着用姐姐淘汰下的衣服改装的棉衣,被同学们戏称“花女人”,他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恼恨。若干年后,一次同学聚会,有人提及此事,他面无表情,只是将领带拉了又拉。仅那条领带,让在座的人的目光一一低垂。

“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牛仔、皮衣,待服饰能引领时潮和个性化的时候,似乎冬天也不那么冷了。大雪纷飞时,“坐”着的“雪人”都会穿了衣服,在雪野中有模有样地灿烂出微笑。

图片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时光不会倒流,记忆有深有浅。衣服上带块补丁,又成另一种时尚了。到成衣主宰市场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催生出的大大小小的裁缝铺,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现存的裁缝铺,缩在不起眼的角落,裁缝们在做些修修补补的活计。大多时候,裁裤边、剪衣袖,将不合适的成品衣修剪合适,好像她们也很忙碌。服饰随着时代变化,总有一款不合适的在等待着她们动手。

图片

“大雪进补,开春打虎。”在每个节气,关于养生的话题总是不会缺席。尤其是在冬季。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越来越注意养生。养生宜适度。南北的生活方式不同,养生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守时待命,似乎“饥来便吃,困来便眠,不离当下,不失本心”,才是最好的养生之法。郭春林先生在一段“中国人对吃饭,到底有多讲究”的视频中,谈到了什么叫“会吃”的学问,可谓鞭辟入里。其实,能饱饥,吃出美感,就不仅仅是一般常识那么简单了。

“腌肉、吟诗、赏雪、进补”,都是大雪节气的民俗。“大雪天时记年少,新蔬根蓏未登盘。”登了盘的食物,在风高雪疾时,都会成为美味。

(武威市文联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