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铁笼山的传说——出尘土 壮激烈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何喜田
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处武山铁笼山的三国古战场,因为战事的频繁、壮烈,遗留下来了许多民间传说。它们或凄楚,或悲壮,或欢快,或诙谐,但都无不诉说着遥遥岁月里当地人对先烈和英雄们的敬仰和缅怀。
铁笼山,位于武山县高楼镇西部,海拔2900多米。苍茫大山中,悬崖峭壁,巧夺天工,沉雄壮美。群峰并峙间,奇花异木,芬芳飘逸。千百年来,它之所以闻名陇上,是因为这里就是有名的三国古战场。
蜀汉延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55年的初冬,大将军姜维效法诸葛亮屯田之计,上奏后主刘禅出师北伐。蜀军在祁山附近结成八座连营,陈兵对阵魏军司马昭,最后双方在铁笼山下展开了生死大战。姜维用计将司马昭围困了三天三夜,后来郭淮拨军相救,魏军内外夹攻,蜀兵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铁笼山之战。千百年来,在这片壮美的古战场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
康万里,武山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号称武山通。在他的记忆中,先辈们一直讲说着在铁笼山的外头,有个地方叫斗底山。斗底,就是装粮食的斗。这里四面环山,且山的形状就像斗的底子,故名斗底山。斗底山下,有一个村庄叫斗底村。至今在斗底村还有一个传说,三国统一后司马昭登基当了皇帝,一次上朝时和大臣闲聊,说当年被姜维围困在甘肃陇西郡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这座山像铁笼子一样,把他关了三天三夜,好险好险。
由此而见,铁笼山之险要、之峻峭,即便如征战四方的司马懿,也感叹不已。
包红喜,铁笼山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世代生活在铁笼山下。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古战场的一个洞前。当地人讲,这个不起眼的山洞,是姜维的第一个战前指挥部。山洞视野开阔,地势险要,站在指挥部,铁笼山的敌情一览无余。
萧老史,铁笼山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根据多年的民间收集、整理,他告诉我们,在姜维指挥部不远,有一个垭口,当地人叫失火口。失火口的来历,是因为当初在伏击司马军的时候,猛烈的火箭射下来后把司马军的营房全烧了。当地人把起火叫失火,所以就叫失火口。其实,三国时所谓的火箭,就是火簇、火筒等火器的统称。离失火口不远,有一个姜维的藏兵洞。这个洞,面积约20平方米,宽3米多,进深6米多。萧老史讲,藏兵洞里藏的都是姜维的骨干力量,或有官衔的兵。当时藏兵洞起的作用很大,既能保存军事实力,也是战前指挥所。后来,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地形隐秘,这里也成为陇南地下党开会、研究党的工作的好地方。
铁笼山是高楼镇西面的最高峰,每逢节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用秧歌这一传统艺术来倾诉、抒发对先祖英雄们的敬慕之情。《画纱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秧歌中的传统演唱曲目,当地艺人把当年神奇的铁笼山大战写进了唱词,流传于世。
“神奇宝马受了伤,便在马跛建营庄。北面画上屯兵寨,八营斗敌战鼓擂。”质朴的唱腔,通俗的方言土语,活泼的表演,更增添了武山秧歌这一“元杂剧的活标本”的文化意蕴,也让我们穿越历史长河,回到了惨烈、悲壮的古战场,回到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古旧时光。至今,在《十劝郎》《粉团》《洗衣裳》等原生态武山秧歌里,还会出现堡子沟、灯笼沟、姜维饮马井等许多铁笼山中的地名,它们虽然还静静地躺在山中,但在世人的印象里,这些地名和铁笼山一样,都成为古战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其实,铁笼山古战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很多,从八营、马跛、斗敌、曳兵这些古老而有寓意的村名中,我们还能依稀听到三国古战场嘶叫的马鸣和激越的战鼓之声。据包红喜讲,这些小村庄,如斗敌村,就是战斗过的地方。斗敌村前面的八营村,就是安营扎寨的地方,后面的阅兵村则是姜维阅兵的地方。还有招灵坡,是大晋王朝成立后,司马昭派人来招过阵亡军士魂魄的地方。
历史的烟云里,战事已去,地名犹存,后来的我们只能在这些缥缈的传说中,缅怀逝者,告慰英烈。
铁笼山下有一条长五华里、宽数十米的峡谷,每逢风雨交加或天色异常,谷中隐隐似有千军万马,金戈相交。这里就是有名的伏沟。据萧老史讲,伏沟,就是伏击沟,离藏兵洞不远,由姜维的亲兵把守,将司马军紧堵在沟门下。沟口大,起码能驻扎五六百人,易守难攻,是杀敌的好战场。
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险要的大山之中,还生长着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菜。
据康万里讲,当年司马昭被围后,兵困马乏,缺水断粮。有一天,他看到山前有个老太婆在铲一种野草。他就问:“这是啥?能不能吃?”听到老人肯定的回答后,他赶紧召集将士们也前来一起铲,待清洗后再下到锅里煮,非常好吃。野菜嫩爽、翠绿、清亮,救治了将士们的性命,后来司马昭就叫这种野菜为救命菜。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地人渐渐就把它叫韭菜。(韭,谐音救)。
喝水不忘挖井人。如今,韭菜已成为武山县畅销国内的知名农产品之一,也成为武山县重要的蔬菜产业。
武山县夕阳红艺术团成立于2008年,十多年来,这个人均年龄68岁的艺术团,足迹遍布了武山县。他们用深情的歌声歌唱家乡,赞美家乡,宣传家乡。而在每次的演出中,旋律高亢、歌词优美的《铁笼山》则是艺术团的必唱曲目。“巍巍铁笼山,悠悠漳河水……”也是因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2016年铁笼山旅游影视基地动工建设。实景,还原,光电演绎,美丽的铁笼山传说终于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山因传说而增色,传说因山而名扬。人们在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览壮美之胜景。苍茫间,缅怀、纪念之情依旧昭然,也依旧诚惶诚恐。这是传统的使然,也是精神的使然,更是时代的使然。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