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输液比吃药更有效吗?
天气逐渐变冷,又到了孩子们爱生病的季节了。这些天门诊来看病的孩子们明显多起来了。有些孩子经医生诊断后需要输液治疗,但个别家长担心输液对孩子不好,很是抗拒。而有些患儿明明不用输液,家长却希望医生开个输液单子,希望病能好得更快些。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些输液中的误区。
误区一 过度依赖静脉输液
有些家长孩子一有不舒服就要求输液,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效果好、来得快,或者是因为口服药喂不进去,喂药困难,而选择静脉输液。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临床上药物的剂型很多,给药途径多样,有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药物起效速度也存在差异。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雾化吸入等。药物起效速度也有一定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经皮给药。
口服药物虽然起效慢,有首过效应,会受到食物、药物、胃肠道的排空和蠕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口服给药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方便、无创,是常用的给药方式。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和年龄,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型、合适的给药途径加以治疗。
误区二 期待输液效果更佳
有些家长觉得静脉输液能够迅速见效,立竿见影,当治疗效果不佳时,甚至会要求医生加大药物剂量或更换更有效的药物。其实,任何治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频繁更换药物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经过综合考虑后制定的,应该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治疗方案,不要过度期待输液效果。
误区三 过度焦虑
有些家长对静脉输液过度焦虑,担心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有的家长对特殊的输液部位会有所担忧,比如护士选择头皮静脉家长会担心影响孩子脑发育。
实际上,护士会根据宝宝的静脉情况进行选择:对于较小的婴儿,有可能会选择头皮静脉,如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易于固定,家长也好护理。当然如需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时,护士会尽量避免选择头皮静脉输液。
误区四 自行调整滴速
有些家长在孩子接受静脉输液时,会自行调整输液滴速,认为滴速越慢越好或者有些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会把速度调得特别快。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情况来决定,而不应该自行调整。
误区五 随意更换输液区域
输液区域病人集中,家长怕感染其他疾病,偷偷带孩子离开治疗区,去室外、私家车输液,更有甚者带孩子回家输液。这里需要和各位家长强调的是切勿有上述操作,静脉输液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观察不到位或者误操作会给患儿带来巨大的危险。
输液过程中,环境温度、空气质量、输液速度等对输液质量都有一定影响,有发生发热反应、空气栓塞、静脉炎等可能,需要医护的密切观察。
多知道点
输液到底管啥用?
对于儿童来说,静脉输液常用于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比如剧烈呕吐、腹泻、脱水、大手术后的液体疗法;或者是为了补充营养,促进组织修复,比如严重口腔疾患,不能经口进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为了输入药物治疗疾病,比如静点抗菌素治疗感染性疾病,输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等。
文/王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