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金川集团与祖国共进 与时代同行
甘肃
甘肃 > 资讯 > 金昌 > 正文

评论丨金川集团与祖国共进 与时代同行

图片

2024年10月,时间的滚轴里一个平常的时节。

这个10月,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常——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祝福伟大祖国!

这个10月,于金川,更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金川迎来建厂65周年!金川,生日快乐!

此时,金川人或许穿梭在冶炼一线,或许坚守在千米井下,或许忙碌于实验室内……无论身处哪里,3万多金川人都在为同一个梦想——产业报国而奋斗。

65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65年,春华秋实,熠熠生辉。

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一切只是弹指一瞬,但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足以见证翻天覆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65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金川人步履不停、努力不辍,演绎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挺起了中国镍钴工业的脊梁,在亘古荒原建起现代化企业,更从西北一隅走向全球,跻身世界500强,用智慧、用汗水,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金川篇章。

金川,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

(一)

1959年,中国西部,一个找不到名字的小村落,迎来天南海北的拓荒者、建设者。

镍、钴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随着“一五”时期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对镍的需求越来越大。彼时,镍是我国凭票供应的金属产品,西方世界对此严密封锁与禁运。

图片

1958年,“开发矿业”的号召下,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龙首山下,地质工作者在浩瀚无边、沙砾遍布的不毛之地发现了一块孔雀石,叩开了金川硫化镍铜矿这个深沉厚重的宝藏,为年轻的共和国工业梦想插上了翅膀。随即,永昌镍矿成立,金川故事启幕,产业突围的事业由此发端。

风吹石头跑、口粮严重不足,没经验、没技术,一线掘进手工作业,钢钎、铁锤打眼,耙子、簸箕,手工选矿,抬筐、架子车,人工运输,背冰化雪、战风斗沙……

这,是当时条件极其困难的真实写照,是金川创业的全部“家底”。

早出矿、早产镍,甩掉“贫镍国”的帽子,成为金川成立之初的“硬仗”。

图片

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穷二白的荒漠上,金川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以心系家国的情怀、一往无前的干劲、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在短期内打通生产流程,龙首山下捷报频传:1963年,采出第一批矿石;1964年,产出第一批电解镍;1965年,铂族金属正式提炼成功。

1966年,万吨规模的金川一期工程建成,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的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金川,填补了我国镍钴工业的空白,奠定了我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体系的基础。

金川,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二)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金川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金川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同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金川抢抓机遇,实施大规模科技联合攻关。

图片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主抓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先后八次亲临金川。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金川,持续开展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科技联合攻关。

科技势能迅速积蓄,一系列制约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迎刃而解,金川势如破竹,镍产量不断攀升。

1983,破万吨;

1984,1.5万吨;

1985,达2万吨;

三年三大步,金川实现第一次飞跃。

随后,大量采用金川科技联合攻关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引进国外最新技术工艺装备的二期工程投产,金川技术装备水平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金川,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

乘胜而上,金川人踏着时代的浪潮走出金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大做强。

20世纪90年代初,金川承建巴基斯坦山达克铜矿露天剥离工程;此后,又承建了巴基斯坦呼兹达公路工程。1995年,金驼牌1号电解镍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正式注册,金川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

图片

新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此大背景下,金川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融入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体系,融入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断将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宏大构想付诸实践。

赞比亚、刚果(金)、墨西哥等海外资源项目相继获取并开工建设……金川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合作,足迹踏遍五洲四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东风为金川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金川紧抓机遇,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成功获取并主导运营南非思威铂业,印尼WP、考拉海、寰宇,青海夏日哈木等一大批境内外资源项目,并通过建强“金川香港”国际化投资运营平台,加强对海外资源项目一体化运营管理,全面形成“要素多点支撑、资源全球配置”的跨国经营格局。

2014年,金川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机遇,引进全球知名的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属贸易商托克私人有限公司入股广西金川公司。

图片

海阔天蓝的北部湾,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港湾,来自大洋彼岸的原料,通过大海运到广西金川。

举世瞩目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桥头堡,我国西部第一大口岸——阿拉山口,来自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铜精矿原料,通过中欧班列运往金川本部。

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获取资源到主导开发经营国外矿产资源,金川资源拥有量不断扩大,国际资本运营能力持续增强,夯实基业永固的根基,保障国家战略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今天,金川业务遍及国内18个省(市、区)和海外35个国家。金川资源开发、金川产品、金川技术、金川品牌,以全新的姿态日益活跃在世界各地。

作为国内少有既在“带”上又在“路”上的国有企业,金川,再扬风帆。

(四)

步入新时代,金川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金川科技园。他说:“金川集团和金川人为我们的工业现代化而奋斗,自力更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金川集团在科技创新中迈出更大步伐,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更加坚定了金川人的决心和信心。

金川人牢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聚焦“省之要者”,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甘肃及区域经济发展,锚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解放思想实施创新驱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实施资产重组,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上下游工序互保、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公司治理、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改旧育新、新兴产业培优塑新、未来产业超前谋新,构建具有金川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淬炼中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川认真贯彻“三新一高”要求,全面实施“强工业”行动,持续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各项事业取得飞速发展。

金川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扎实开展“强科技”行动,培育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加快突破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新能源“卡脖子”技术难题,在重要产业领域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科技项目,攻克镍侧吹熔炼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啃下以手撕镍、羰基镍丸生产的技术硬骨头;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用4N5无氧铜等高端材料填补国内空白,建成国内最大的大口径白铜管生产基地,率先实现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的产业化和国产化;高纯金属、高温耐蚀合金等产品稳定生产,航空航天材料、特种电缆等高端产品保供能力继续巩固。

金川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产业链链主作用,引进、带动关联企业,深化省属企业间战略合作;一如既往发挥自身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殷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所在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民生事业,不断在“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中展现新作为。

金川全力打造创新领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凝聚起澎湃向前的磅礴力量,迈向质的全面跃升。

新时代的金川,气象一新。

(五)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下向充填采矿矿山;世界首座富氧顶吹镍熔炼炉、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我国首个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开展2900余项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10余项;累计生产电解镍350.3万吨、阴极铜1432万吨、电钴产量10.6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万亿元……65年来,一代代金川人赓续“艰苦奋斗 追求卓越”的金川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攻壁垒,填空白,为中国镍钴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注入强大动能,为推动国家工业发展,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越历史烟云,回望沧桑巨变,金川的蝶变轨迹清晰可见,不断前进、向上突围的力量蓬勃昂扬。

图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前所未有。历史在新一代金川人手中如何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金川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跟国家的脚步,坚定不移将企业战略主动融入国家蓝图,忠实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随势而谋、顺势而为,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不愧伟大祖国、伟大时代。

白纸上起笔,金川人绘就了与祖国镍钴工业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

斗转星移,日月新天。

此刻,我们站在新的起点,金川,再向前进。

(镍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