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伐曹魏 丞相“指挥部”就在甘肃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曹魏 丞相“指挥部”就在甘肃

原标题:丝路胜迹 祁山堡武侯祠

祁山堡武侯祠

祁山堡武侯祠

祁山堡位于礼县城东五十余华里处的祁山镇,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横卧西汉水北岸,曾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前沿指挥部。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北伐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堡上修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清代诗人刘方霭谒祁山庙诗写道:“胜地登临景色幽,武侯事业震千秋。依山立壁埋芳草,指土为粮绕绿洲。历数将终逢主暗,兴师未捷已仙游。只今寂寞遗孤庙,带恨河声一水流”。

祁山堡,是一座在石基上夯土筑成的孤峰,距今已逾2100年。北魏时为“祁山军”,宋代称“祁山寨”,南宋中期后称“祁山堡”至今。《礼县新志·山水》:“县东四十三里曰祁山,汉武侯六出之处,山前有堡,突起一峰,不与祁山连,四面如削,高数十丈,上平如席,建武侯祠”。山上植被多样,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殿宇堂皇,香烟缭绕。如遇阴雨天,祁山若隐若现,十分壮观,素称“祁山暮雨”,为礼县古八景之一。

武侯祠,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据《陇右金石录》辑录的祁山庙碑记载:北宋时,祁山庙(武侯祠),曾建在山脚下,后又建乐楼即戏楼。明代万历七年(1579),礼县知县里瑁将武侯祠迁建于祁山堡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承奉命两河行巡天水道谒武侯祠后,又重修武侯祠与戏楼。祠堂由坐北向南改为坐南向北。后武侯祠遭到了破坏,唯诸葛亮塑像因庙宇当粮仓,粮拥塑像,保存完好。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武侯祠多灾多难,饱经沧桑,屡遭涂炭,历代均有重葺。现存殿宇多系清代、民国时期所建。

祁山堡唯一的入口处位于堡脚的西南,堡门依山就势而建,拱形的青砖仿古堡门镶嵌在土墙中,与两边的堡墙相接相连,显得高大坚固。门顶雕刻着“祁山堡”三个大字。两侧镶嵌一副楹联:“隆中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前后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惊泣鬼神。”此楹联不知何人所撰,但却写尽了诸葛亮一生功业。

入堡门,迎面一大照壁,一幅巨大的黑白石板画映入眼帘。画中诸葛亮长须飘飘,羽扇纶巾,和三军将士远眺群山。照壁左右,各有一条上山的路。路两边建有展室和土地祠,展室陈列有名人书画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游览武侯祠留影。依右边小路上山,宽阔的草坪上,停放着仿古的“木牛流马”和“孔明车”,有游人在这里拍照留念。沿途松柏苍翠,鲜花盛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令游人目不暇接。

登上堡顶,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地势宽阔平坦,一株株古柏成行成排,浓荫掩映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门,三重檐歇山顶结构,四柱三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大门上书“武侯祠”三个大字,门两侧墙上镌刻着前后《出师表》。

武侯祠一进三院,入山门,迎面一长方形的院落,两侧两排长廊内,彩塑数十员蜀国文官武将,披甲按剑,整齐肃立,威风凛凛,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似在整装待发,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大殿处在山门的中轴线上,为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整个寺院最雄伟的建筑。殿前匾额林立,檐前悬挂一匾上书“名垂宇宙”,这方匾额出自杜甫《咏怀》诗中“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一句,是对诸葛武侯千古功勋的极高赞誉。殿内塑有诸葛武侯神像,两侧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塑像。诸葛亮端坐正中,羽扇纶巾,鹤氅皂绦,庄严肃穆,儒雅大方。两边墙上是水墨壁画,记述了“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事迹。

中殿为关羽殿,殿内塑关羽、周仓、关平的塑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殿外,有株古柏,树龄500多年,虬枝遒劲,遮天蔽日。

后殿为祈佛殿,东西厢有十余间僧侣之舍和展室。展室中有武侯乘坐的木车、连发弩及文献资料,墙上绘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资料及出土的文物,使人仿佛置身于三足鼎立的昔日战场。院旁有一株皂角树,树龄约500余年,高大挺拔,直插云天。

每年二月为诸葛亮诞辰,民间则举行盛大庙会,杀猪宰羊,祭祀活动十分隆重。当地居民扶老携幼前来,祭祀、怀古、游玩、看戏,络绎不绝。

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而流,金戈铁马、战火硝烟早已远去,祁山堡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默默地讲述着那个流传千古,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邓书俊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