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声动永昌丨金龙坝神石

金龙坝神石
据县志记载:头坝原名“金龙坝”,头坝堡子叫“永丰堡”。相传:金龙坝原有一块神奇的巨石——金龙坝神石。
听村里老人说,有一年夏天,天降暴雨,持续了五天六夜。两山对峙的南峪头硖口,洪水如猛兽蛟龙,肆意地翻腾着,滔滔不绝地涌入河坝中。顷刻间,往日那铺垫着鹅卵石的河床全然不见了踪影,就连岸边那些青草地也被淹没了,洪水翻卷着汹涌的波涛伴着上游的泥沙滚滚而来,泛滥成灾。水面上漂浮着无数牛、羊、猪、鸡等家禽家畜,也漂浮着不少生活用品等。最令人惊奇的是洪水中漂浮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各种石头。乍一看,有的像鱼,有的似虾。捞起一个握在手里,才知道是类似鱼虾的石头。最奇怪的是金黄色的坝水中漂着一块巨石。
人们越发地奇怪了,这么大的石头怎么不沉入水底,反而能漂在水面上?在好奇心驱使下,有那胆大的,吆喝了几个青壮年,找来粗壮的麻绳,打了结,挽个活扣,站在河岸边,将绳子一头像甩鞭似的甩向滔滔不绝的河水中,试图将巨石套住后捞上来。
说来也真巧,扔下的绳子不偏不倚,正好套在巨石身上。几个青壮年喊着号子,一齐使劲,竟然将巨石拉出了洪水。更奇怪的是随着巨石的离开,洪水也渐渐退潮了。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巨石晶莹剔透,金光闪烁。人们惊异地发现这块巨石远看像一个巨人,手握长矛,头戴钢盔,身披铠甲,威风凛凛地挺立在天地间;近看,不就是一块丈余高、两米宽的大石头吗?有人细端详,巨石上隐约镶嵌着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像,双目炯炯,方耳阔嘴,戴冠、宽衣、长袖、大袍;轮廓清晰,圆形头光;再仔细辨认,依然是一块金黄色的砂石头。这时,村里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人,金面方脸,银发戴冠,宽衣长袖,青色大袍。他踱着特有的八字步,围着这块神石转了三圈,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双目微闭,捻指掐算了一阵。当他再次睁开双眼后脸色徒然大变,”扑嗵“跪在地上,虔诚地叩了三个头。人们不解,追问何故,他只说:”天机不可泄漏也。快快请神石到土地庙里,好生供奉。”村民们依照道士所言,将神石搬到村东头的土地庙里供奉起来。
第二年夏天,太阳如火炙烤着头坝村,大地干渴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快要抽穗的麦苗、青稞、禾禾(豆子)、胡麻、洋芋等庄稼眼看就要被晒死了;而南峪头硖口水流平缓,下游河坝几乎被晒干,红色的砂、青色的砾石越来越多。村民们跪在土地庙前叩头求雨;多日,仍不见天上有下雨的迹象。村民们急得天天围在地畔转来转去。有人摆了花馍馍,有人摆了果品,拜苍天,叩大地,希望老天爷能够降下甘霖,普度众生的苦难。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每天都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眼看庄稼要被晒死,一年的辛苦劳作即将付之东流,一家老小面临忍饥挨饿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那位道士打扮的人又出来了。他说明天在太阳升起前,将土地庙里供奉的那块神石请出来吧,保准能求到雨的。人们遵照道士所言,将土地庙里的那块神石抬了出来。一盏茶的功夫,天空果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噼里啪啦”,密集的雨点子呈倾盆之势从天而泄,干渴的土地饱吸雨水,干涸的河水瞬间暴涨成潮,如黄龙,似巨蟒,翻卷着金色的浪涛,怒吼着,似万马奔腾,涌起又落下,落下再涌起。一石水里,大约有五斗水五斗肥沃的泥浆,既浇灌了农田,又施足了肥料。干枯的禾苗“刺溜刺溜”地猛吸着雨水,享受着雨水的滋润和营养,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干裂的大地喝饱了雨水,变得温润而柔软,树叶儿在枝条上欢笑,小鸟儿在叽叽喳喳地鸣叫,孩子们尽情地奔跑嬉戏玩耍,老人们却高兴地跪在地上对天叩头,还有人说应该感谢那位道士的指引。说曹操,曹操到。那位道士应声而出,浑身被雨水淋透了。他面带笑容地说:“乡亲们,大家要谢就到头硖口去谢谢金龙三太子吧。”说完,飘然而去。在头硖口,村民们惊异地发现在悬壁峭壁上赫然悬立着一块巨石,形貌极似土地庙供奉的那块神石,浑身上下湿漉漉的,仿佛刚从大水里捞出来似的。老人们大惊,莫非是自己眼神出了问题,看错了?再仔细辨认,但见巨石上若隐若现出那个道士模样的人形:金面方脸,银发戴冠,宽衣长袖,青色大袍。人们惊诧得高呼:“金龙菩萨显灵了!”
为了感念金龙的恩德,头坝堡子的村民自发筹集资金,组织村里的石匠在崖壁上雕刻了高15米、宽12米、面积184平方米的神龛,神龛里雕刻了一位那位道士模样的人形:金面方脸,银发戴冠,宽衣长袖,青色大袍,尊称为“龙神”:又在龙神两侧雕刻了两位侍从,一人手持仪仗扇,一人手捧红鲤鱼,侧身恭立,寓意“年年风调雨(鱼)顺”。从此,人们称这块巨石为金龙石;改称南峪口以下的河坝为金龙坝;又改土地庙为“龙神庙”。每逢天早无雨禾苗干渴枯萎时,族长便带领众乡亲,到龙神庙里请出神石,供奉在太阳底下晒上一天。夜里,天空必会浓云密布,大雨倾盆,且肥且水灌溉万千庄稼地。金龙坝下游的九坝三沟的田地越来越肥沃,庄稼长势越来越好,每年都能获得大丰收。百姓愈发感念金龙神石带来的福祉。

在县长李登瀛的号召下,人们慷慨捐资出力,在县城东大街“大经巷”修建了龙神庙,专门供奉这块神石的牌位;龙神庙旁又修建了一座财神庙,专门供奉财神。祈求上天赐福,保佑金龙坝下游永远风调雨顺,百姓年年有个好收成。金龙坝直属的村庄被称为“永丰堡”,寓意为永远丰收祥和的堡子。
“文革”,破“四旧”的风潮席卷永丰堡,砸庙毁佛,拆除封建余毒,那块为当地人出过力、立过功的金龙石,还有村里的土地庙、关公庙以及龙神庙都被红卫兵打、砸、砍、凿、摔、踢。多次损毁后,龙神石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泽,巍然屹立着。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伤痕累累、饱经风霜的沧桑老者。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蓦然发现:金龙石不见了。惊奇之余,人们感到万分惋惜。老人们只在金龙石曾经站立的地方找到了几片龙鳞似零碎石块,而雕刻在金龙坝上的龙神石却因山高坡陡,无法攀登而完整保留着,至今还完好无损。
据说:这块金龙神石原是南海龙王的三太子,自小聪慧过人,喜欢习武弄枪,学得一身好武艺。那日,因酒醉一时失态,不慎误伤了水晶公主。他被罚出龙宫,贬到偏远的南峪金龙坝口。他带着自己的虾兵鱼将,甘愿接受惩罚。当地村民不知就里,在滔滔洪水中甩绳搭救,使他深受感动,他甘愿承受三伏天的如火骄阳,曝晒自己,为村民祈求上天降雨。
因他本性善良,多年忍受太阳曝晒,虔诚祈求降雨,拯救了金龙坝九坝三沟的万千黎明百姓,也感动了上天。从而,将功补过,恢复真身,回到龙宫去了。而村民则不知感恩图报,肆意毁其石身,从此当地干旱少雨,以示惩戒。
永昌县志乾隆·版地理志有诗为证:“南峪直南五十里,石扇双屹,怒涛惊流。尝有神物出其间,每盛夏暴涨,及冱寒冰裂,人谓起蛟云!”
摘自《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
图片来源:丝绸之路世界遗传数据库
作者:刘建慧
配音:雷鸣渲
(爱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