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老兵的水车缘

喀喇昆仑老兵的水车缘

原标题:喀喇昆仑老兵的水车缘

老兵的水车作品

老兵的水车作品

初识赵强清老师是在喀喇昆仑老兵团聚会上。他与老伴李老师做东,热情招呼着来宾。

赵强清老师,1962年从军,戍边六年,自学成才,成为毛纺织机械高级技师。退休后对水车文化的研究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兰州水车博览园立项建成。当年多家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成为一段佳话。

特别想看一看赵老师的杰作。他手头现存的景观水车是多年前的作品,落成时惊艳了不少好家。

赵老师家屋子不大,硬是腾出一隅,成为水车的一方小天地。水车咿咿呀呀吟唱着歌谣,仿佛在迎接客人到来。水箱里盛满了水,人工小溪清澈透亮,几条观赏鱼在水中游戏,木制水轮宛如纺车,悠然地旋转起来,纺的不是棉线,而是水流线。小小的水车按照实物原样等比例缩小,架在水溪上方。木制车轮徐徐旋转,水斗箱凭着推力,将水一箱一箱地拉起来,准确地倾倒在水流槽里,扬程高处,一股水注倾泻而下,正好落在被称为“五指石”的黄河石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意境爽朗有趣。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将古老的水车复制在此,不只是看看样子,而是能精准运行,那一定是高手之杰作。让我敬仰的是赵老师对水车的研究和深探。没有高超的木工手艺,没有科学钻研精神,没有对兰州古老水车文化的研究,没有一锯一凿挥汗如雨,没有扎实的机械制图功底,没有一定的力学知识结构打底,是很难还原水车的原状。即使出来模型,也难以展现水车的神奇功能。

早些年,赵老师对水车研制倾注了全部心血。经他制作的微型仿真水车达数十套,类型有6种版本,大的水轮直径为1.2米,小的为46厘米,纷纷被爱好者收藏,他在这一行当,享有盛誉。

赵老师家住在六楼顶层。一个木梯子支在天井口。顺着梯子攀爬,脑袋刚一探出,眼前景色别有洞天,那是一片绿色世界。

各式各样的瓜,垂吊在瓜架上,不吱声,仿佛在憋着一股劲暗暗较量,比个头,比重量,比身段,比存在感,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地讨主人欢喜。

一树的葡萄,压弯了树枝,每串葡萄都套了塑料袋,原来小鸟们偷袭葡萄,祸害得不成样子。结满枝头的圣女果,正努力地向来客炫耀着丰收的成果。

平台上一个简易棚子,成为赵老师的工作平台。家里地方狭小,在这里正好能施展开,铺开摊子,大显身手,这也是无奈之举。说起那些往事,赵老师眼里泛着光:“记得有一年,我一次下了十个水车的料,夜以继日地干,虽然忙,心里却充实快乐!”他指着一处空间说,当年这里放了一个小水槽,每完成一件作品,先在这里调试。

电视播放的镜头里,每一个画面都记录着赵老师与水车结缘的难忘岁月。说起水车之缘,完全是对这一古老水利灌溉设施的热爱。他说:“兰州黄河段曾经布阵着257架大型水车,造福于一方百姓。后来仅剩西固区新城乡下川村的一架。于是我萌发了做微型仿真水车的念头,就是想将优秀农耕文化延续传承。”不知画了多少图纸,试制了多少次,赵老师的水车制作终于获得成功。麻雀虽小五脏倶全,小型的水车任何一个环节要求更严谨,精密度更高。为此他特意自制了一套小型工具,比如小推刨,秀气得像个小玩具一样可爱。

年过八旬的赵老师多才多艺,硬是凭惊人的毅力,把自己打造成了多面手,黄河石奇人、木匠、水车行家、民族乐器好家。上了年纪后,虽然水车做不动了,但生活有节奏、有规律,每天写写书法,吹吹笛子,精心打理一园子的花花草草,充实而快乐。

□杨玉珍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