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谷麻鞋的今与昔
祝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怎样挑选称心如意的鞋,让人颇费脑筋。今天的人们也许想不到,旧社会的穷苦人,穿不起鞋,光脚走路。那会儿,如果能有双草鞋或麻鞋,就和今天穿皮鞋一样体面。
麻鞋,是以天水本地特产大麻作为原料,用麻的外皮纤维加工成绳、布,再手工编织而成的草鞋。
甘肃是全国大麻主要产区之一。天水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大约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清水县、武山县洛门镇、秦州区关子镇都曾盛产大麻。清水大麻在西北,特别在陕、甘、宁边区素有殊誉。1995年,仅甘谷县就产麻66.3万公斤。
在甘谷县磐安镇的川区,阳光水分充足,这里的人们自古大量种麻。麻的种植,关键要掌握水分,最怕夏天的暴雨,一场大雨,风一吹,就都烂倒了。成熟的麻,像竹竿,高三四米,果实就是西北人吃的麻籽。收获时,看叶子成色,细的做麻鞋和麻绳。当地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甘谷盛产优质大麻,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趋成熟,在民间广为流传。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今天的甘谷传统麻鞋并无二致。
甘谷县城西端的磐安镇,街道长达一两公里,双向四车道,商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这天恰逢集市,许多摊贩把摊子挨挨挤挤摆在路边经营,热闹有活力。
在路边的一家中档鞋店,我向店老板李晓明打问起手工麻鞋。他年过五旬,像接待贵客一样,煮起罐罐茶,递来好烟。我们从古至今,聊起麻鞋的点点滴滴。甘谷历史上战乱频繁,人民尚武、勤劳。如果说,三国时蜀国大将姜维,代表的是甘谷人的刚烈大气。那么,手工麻鞋则反映了甘谷人温绵细腻的另一面。
杨老太,年过七旬,质朴本分,祖上清朝就做麻鞋,她是镇上做麻鞋最久的人。收割的麻,为了增加柔韧性,要沤一下。她在挖好的土坑底下,铺垫麦草,防止麻被泥污。一层一层垒在池中,用大石头压住,不压,麻会胀起。倒清水,充分浸泡,过几天,麻池泛起水泡,就沤熟了,取出来晒几天。晒麻,人要守在旁边,磐安人说,喝一壶茶,耽误一池麻。不能晒得过透,晒过了就脱骨减产了。晒好去皮,就能用了。
秋天的阳光,落在她家的院子里,宁静,美好。门外一缕光照进堂屋的方桌上,她埋头,专注地做着一双麻鞋。
她先把大青麻编成辫,麻辫放在桌上,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鞋底,麻绳左右紧穿固定,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做前鼻梁,用木楦头把鞋撑起来,用耐力结实的麻绳贯穿帮梁、鞋耳、鼻梁,就做好了。
麻鞋有单编绳网小的偏帮子、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各县的制作稍有区别。秦安的麻鞋,鞋面有道斜线,分开拇指与四指,清水的鞋面呈直线。除了天然的白色,还可染成红、黄、黑色。
远古时期,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这大概就是麻鞋的起源。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能用大麻纤维织成布,作为服饰。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人们已能用麻织出漂亮的“褧衣”,作为外套,披在身上。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度陇时,留下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这说明唐朝麻鞋已遍及陇原。
清朝时,麻鞋产量不多。到民国时达到极盛。20世纪20年代,于右任靖国军兵败岐山,因东南受阻,绕道陇南赴粤去见孙中山,途经天水一带,穿上麻鞋,写下了“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作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的《麻鞋歌》。1929年,吉鸿昌将军驻防陇南,在天水举办武术比赛,给参赛者除发一套服装外,还专门发了麻鞋,供比赛穿用。在抗战时期,甘谷人民给前方捐赠了许多麻鞋,让将士们轻足打击侵略者。
新中国成立初,一双麻鞋卖五角钱。乡下人用40个鸡蛋才能换一元钱,买点油盐,一斤油省着吃一个月,没钱买麻鞋。妇女们白天劳动,晚上动手给家人做麻鞋,也练就了手艺。到了抗美援朝时期,甘谷、清水人民为支援前方,募捐了许多麻鞋。从此天水麻鞋闻名四方,亦走俏全国各地。如今,会做麻鞋的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杨老太自产自销,供养出两个儿子。
20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农村人种麻积极性大增,麻鞋产销量水涨船高。市场开放后,鞋类品种增加,人们的选择不只有麻鞋。一双麻鞋80元,可买两双凉鞋,没有竞争力,很快被塑料、皮革凉鞋取代了。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麻鞋比现代鞋美观、舒适、结实,重获市场。不过,麻料、手工成本高,鞋子利润低,种麻不划算,很多人改种菜棚、果园。做鞋挣不下钱,学手艺的人少了。
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独辟蹊径,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生产出了系列麻鞋,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增添了现代元素。甘谷手工麻鞋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长期穿用,具有抗霉抑菌、屏蔽辐射、消散音波防静电保护身心健康的理疗效果。夏天穿麻鞋凉爽舒适、防潮防滑,吸汗透气。
手工麻鞋与时俱进顺应市场调整转变,提高了企业效益,延伸和壮大了产业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日渐衰落的手工麻鞋,到生机勃勃的现代麻鞋,甘谷县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中,成功地走出了转型跨越的新路子。
一双双精致耐用的麻鞋,凝结了天水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抚育了温绵细腻、刚烈大气的甘谷儿女。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