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长十二载 兰州新区发生这些巨变

“城”长十二载 兰州新区发生这些巨变

原标题:希望新城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区交通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新区交通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栖霞湖全景

栖霞湖全景

东方希望东金硅厂区

东方希望东金硅厂区

兰石重装工作人员进行焊接作业

兰石重装工作人员进行焊接作业

京东物流分拨中心快递分拣忙

京东物流分拨中心快递分拣忙

海亮铜箔项目生产车间

海亮铜箔项目生产车间

新区举办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

新区举办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

医生为社区居民义诊

医生为社区居民义诊

新区实验小学举办读书会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 罗晋业 摄

新区实验小学举办读书会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 罗晋业 摄

兰州新区报编辑 崔盛政 制图

产业集群向新而行、招商扶商硕果累累、希望新城宜居宜游、融合发展美美与共……获批国家级新区12年来,新区以紧跟时代、胸怀大局的定力,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12年来,新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改革引擎”持续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不断树立改革“新地标”,不断厚植发展“新沃土”,在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多方面,写下了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恢弘篇章。

锚定目标再出发!新区将继续肩负历史使命,紧盯“三新五化”思路举措和“111”发展目标,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征程中展现新区作为、贡献新区力量。

提“质”向“新”产业蝶变

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初秋时节,万物繁盛。

历经12年建设发展的新区正在拔节生长。获批国家级新区12年来,新区始终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千方百计兴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以产业之“聚变”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当标兵、树标杆。

谋创新 强优势

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2年产业“聚变”,新区为什么能?

从产业项目建设到城市更新,历经12年建设发展的新区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中实现着一轮又一轮的变革。

走进新区化工园区,入驻这里的企业正在加紧生产,扩大产能,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从无到有,从有变强,新区化工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百强化工园区。目前园区已累计引入企业200余家,落地化工产品1000余种,其中120种替代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年来,新区始终把产业强区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予以大力推进,着力在产业体系构筑、发展动能培育、园区平台建设、产业集聚集群等方面加力使劲,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特色农业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构建多点布局、高效务实、支撑有力、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对新区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产业项目培育。新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两条腿’走路,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西部经济制高点。”新区科技局局长杨天岳说。

强链条 谋聚变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动力足。新区着力释放优势能源资源潜力,高质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区经发局资料显示:新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正逐步壮大,除了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外,业已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这方面,作为新区优势产业的代表——甘肃海亮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我们企业就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升级、以绿色化支持可持续发展、以集群化构建产业生态,充分发挥行业‘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模式,构筑新区产业链竞争优势。”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

在产业强区行动中,新区不断强化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造“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产业强区战略,切实用好创新第一动力,积极赋能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使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强区的“最大增量”。

强科技 建平台

布局产业链,关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走进新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行。该中心10米法电波暗室,四面墙体和顶棚贴满了凸起的蓝色锥形立面,“科技范儿”十足,视觉效果颇为震撼。

“这间电波暗室的墙面,主要由铁氧体片和聚氨酯泡沫尖劈吸波材料构成,用于屏蔽外界电磁波信号对测试信号的干扰,营造满足测试要求的试验环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处项目主管胡林刚说。

产业聚变,科技创新是主要动力源,为此新区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发展为根本取向,找准产业高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培育重点平台,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由此裂变出越来越强大的新质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新区全力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效标杆新通道,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质提速 向新行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下,也要展望未来。坚持抓产业必须抓未来产业,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区对产业发展的重视史无前例,抓产业的力度和成效亦前所未有。

到新区项目建设一线走走,能鲜明感受到一股向上、向绿、向智的创新变革之气,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正有序释放。

当前,新区正聚焦“三新五化”思路举措和“111”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产业赋能,以专业化特色化园区为依托,以政策带动、创新驱动、服务联动为抓手,全面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城”,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产业新城”,推动航空临空、城市矿产、应急救援等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推动产业从“聚变”走向“巨变”。

迎“风”起舞,方能“领跑”。新区正以创新引领产业强区,培育新区自己独有的、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聚变、城乡融合、城市提质、绿美生态建设等重要领域接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闯出新天地。

释放招商引资“强磁场”

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8月17日,在总投资20亿元的爱玛新区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正进行强夯及围墙施工。”负责爱玛新区产业园项目建设的甘肃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作为2024年新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爱玛新区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将进一步优化新区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链补链强链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

今年以来,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落实强省会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紧扣“三新五化”思路举措和“111”发展目标,聚力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聚焦产业主攻方向,紧扣“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制定产业专班招商工作方案,细化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采用专班招商、链式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全力以赴挖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新区坚持以情招商、以营商环境招商,不断拓宽招商渠道,与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省属国企、驻点招商中心、商协会、高校校友会等建立联系机制,组团赴外参加西洽会、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海药交会等展会,成功举办第三十届兰洽会兰州新区分会场暨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高频对接“中字头”“国字号”“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大块头”企业,今年已累计赴外招商180余批次、接待来访企业团组考察320余批次,对接各类企业近千家,挖掘项目投资线索300多个。

今年截至7月底,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30个、总投资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14.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投资额361亿元、占比87%;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额224亿元、占比54%。

优化绩效评价

新区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实“管行业、管产业必须管投资、管招商”责任,围绕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优化评价激励机制,与省市招商引资考核全面并轨,结合实际建立分类评价、差异考核责任体系。招商引资年度总目标任务由经合局牵头承担,对3个园区、8个经济部门、10个非经济部门、9家集团公司分类设定考核指标及加减分项,每月按内插法排名赋分,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完善不同职责单位赋分权重及考核细项。落细落实“包抓联”“一企一策一专班”等项目协调服务机制,聚焦项目落地全程盯、精准调,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全流程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提速落地。

今年,新区经合局主动跟进服务,赴5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现场实地调研,了解掌握项目推进情况,积极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同时,开展项目线索报备、招商成果认定,组织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会,研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截至目前,爱玛新区产业园、泰合源光伏组件超薄封装材料、联通大数据中心、粤水电300MW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等2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60%以上。

抓项目兴产业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所在。

近年来,新区牢固树立“抓高质量发展必须抓高质量招商”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育产业、促发展的“一号引擎”,围绕打造西部现代产业集聚区,锚定实体经济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产业高端化发展之路,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要素、发展空间、产业政策等优势,以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为牵引,坚持区域化布局、上下游协同,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工作格局,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

目前,已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11个,引进“三个500强”、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等55家,累计引进实施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6000亿元,快速构建起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数据信息等主导产业集群,全国一流的千亿级化工园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加速崛起,以招商引资新突破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兰州新区报记者 霍鸿宇

航空口岸累计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地区城市运输航线和20条国际货运航线;铁路口岸累计发运国际货运班列994列……近年来,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持续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崛起为西部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构建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

今春,伴随着阵阵轰鸣的汽笛声,一趟满载1325吨进口麦麸颗粒的中亚班列缓缓驶入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这是新区商投集团顺驰物流2024年首列自主开行的国际货运班列。

这趟班列开行标志着新区商投集团打通了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产品进出口双向通道,实现中亚优质农产品资源与新区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为兰州新区及周边的饲料、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原料进口通道。

商投集团顺驰物流总经理葸学敏已见证了数百列国际货运班列的运行,也见证了700多万吨涵盖机械设备、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及新能源汽车等货物的成功发送。

商投集团顺驰物流的快速发展,是新区充分发挥铁路口岸平台功能,推动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建设高效国际贸易通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区探索“平台+通道+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深化“区港联动”发展,目前已构建形成了“综合保税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获批设立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石油装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国家级开放试点,以及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专业化工),已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平台最集中、政策功能最有力的地区。

口岸物流经济快速发展

盛夏时节,位于新区综合保税区12号厂房南侧的甘肃芳星达油脂有限公司亚麻籽加工项目、甘肃西部粮源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亚麻籽加工项目正在满负荷生产当中,飘溢着阵阵油香。

甘肃芳星达油脂有限公司与甘肃西部粮源国际商贸有限公司都从事亚麻籽原料的进口及亚麻籽毛油的加工业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粮油产业方面高效合作,将优质的亚麻籽原料通过“中亚班列”进口至新区综合保税区进行保税加工,逐步打通国际粮油贸易通道。

近年来,新区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港联动”优势,主动对接口岸一线海关,创新“区区流转”监管模式,逐步完善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及进口中亚粮油物流渠道,加速粮油产业聚集,着力建设特色型综保区。

据新区商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新区综保区引进海翔生物、米良国际、润和生物、西部粮源等8家粮油加工企业,锚定俄罗斯、乌克兰、中亚国家粮油类种植优势,进口大麦、玉米、亚麻籽、木薯粉等各类粮油饲料原料,着力打造以亚麻籽为主,涵盖其他粮油作物的进口加工分拨中心。2023年,新区进口亚麻籽10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进口近1/10;进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粮油产品超过160列、20余万吨,占进口班列总量65%以上。

目前,新区发挥开放平台功能,深化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监管创新,加快示范区建设。按照“一核、双区、多组团”产业布局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为我省发展加工贸易和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幸福洒满秦王川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进程中,有一座新城正以破竹之势崛起,它不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更深刻诠释了民生福祉的丰富内涵。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显著成就,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如春日暖阳般温暖而实在。

办实事 解难题

自获批之日起,新区就将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家园。

“咚咚咚”门外响起熟悉的敲门声,火家湾社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巾帼志愿队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送温暖”活动。通过走访调研、社区漫步、街头访谈、邻里访问,志愿者们先后摸排出困难家庭18户,并根据每一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栖霞社区常态化开展社区支部书记接待日活动,并将社区法律顾问、民警、物业纳入“接待日”活动中来,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共商民生实事、共话社区建设发展。

新区通过精准施策,兜牢民生底线,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到贴心的公共服务,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幸福二字在新区的大地上生根发芽。2012年以来,新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9.14万人,增长了3.76倍;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5.48万人,增长了2倍。农村低保标准增长337.5%,城市低保标准增长128.8%,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增长412.6%。

促就业 增收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区深知此理,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

重庆医药集团(甘肃)物流中心落址新区,运行一年后,实现30亿元的销售规模,成为我省医药流通行业的翘楚。“我们预计今年将带动百余人就业,实现40亿元销售额的新目标。”重庆医药集团(甘肃)物流中心总经理王洋说。

从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到财务管理、营销策略及法律法规,彩虹城社区精心组织的这场干货满满的“夏日创业”训练营活动,给怀揣创业梦想的创业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而新区首次开展的蔬菜栽培工自主评价则让顺利拿证的雷引弟欣喜不已:“一证在手,一技在身,既强了本领,还能增加收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练好技能,争取再晋一级。”新区积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帮助居民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增收。和雷引弟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12年以来,新区城镇化就业人数增长了56倍,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年均人数增长了7.2倍。

兴教育 惠民生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新区发展的长远之计。新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新区第十一小学完成教学楼、综合楼主体工程和室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今年秋季学期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常招生。甘南实验中学初中部已完成建设,验收并投入使用;高中部正推进建设,确保今年秋季学期建设完成并开始招生。设立泥塑、剪纸、手编室等劳技教室30余间,创建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个……这是2024年新区教育发展的缩影。

回顾12年发展历程,从新建现代化学校到提升教学质量,从推进教育公平到鼓励创新创造,新区教育事业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率先推行“一体化办学”,组建教育联盟8个,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建成最大科教园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04%;2024年中考高中录取率达83.46%,较2023年提高了23.86个百分点。

城乡巨变焕新颜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金秋时节,徜徉在秦王川大地,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花开两处各芬芳:城区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公园花草相映成趣,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城市品质功能正加速升级;乡村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游人如织处处和谐,一个个幸福新村正蓄势崛起。

近年来,新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空间、园区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四融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美丽乡村绽新颜

来到中川·青云驿——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红砖小巷、绿草如茵,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跃入眼帘。在“临港中川”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引领下,史喇口村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引进各类特色小吃45家,餐饮商户6家,特色文化馆4家……带动经济消费400余万元,开辟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区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和“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优先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的地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区乡村,坚持串点成线、扩面成带,开展“临港中川”“休闲西岔”“商贸秦川”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城市客厅”新业态,实施红火园建设等项目50个、总投资3.6亿元。新开发的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秦川园区石门沟景区、西岔园区陈家井秦东生态农场已成为今年新晋网红城郊旅游“打卡点”。

城市能级蓄势跃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是城市能级的“骨架”,如今的新区,交通区位优势愈发明显。今年以来,新区全力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及配套工程、兰张三四线中武段、机场环线铁路、中通道早日建成投运,积极配合保障G341新区段项目建设。前不久,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未来转场投运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将成为空、铁、轨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新区按照产业先导、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理念,推动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中川园区在临空经济、智能制造、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核心区;秦川园区在发展绿色化工、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上实现新跃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贡献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西岔园区在教育科技、应急救援、现代农业等方面实现新提升,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引领区。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是首要任务。

走进新区新昌村高原夏菜蔬菜基地,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多轮驱动下,接连成片的高原夏菜如雨后春笋般茁壮生长。今年,村里的合作社再次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种植蔬菜达5000余亩,同时以新昌蔬菜预冷保鲜库为支撑,带动周边5个村种植蔬菜近万亩。

今年以来,新区创新发展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优化激活各产业园发展潜能,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农村一产“扩面增量”,上半年一产产值达4.3亿元。同时,立足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等优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西北花卉交易中心等13个景区的聚集效应,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兰州新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