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带领乡亲让村子“华丽转身”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平凉 > 正文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带领乡亲让村子“华丽转身”

原标题: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党支部书记袁占梅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产业记事

□本报记者 于金玉

人物简介:袁占梅,女,汉族,1973年出生,崇信县黄花乡人,中共党员,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黄花乡凉水泉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4月,被授予“甘肃省劳动模范”,2021年12月,被授予“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省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22岁,新婚不久,她就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经过不断变更行业,艰难探索,终于学到了养殖的致富经。

回到家乡,她充分利用草场宽阔的自然资源,先试先行,一举创业成功。然后带领众乡亲养猪养牛,全村从零散养殖到规模养殖,实现了华丽转身。

她扎根广袤田野,建设和美乡村,带头发展产业,用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举措,带领村民走上振兴之路,她就是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妇联主席,崇信县正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占梅。

外出打工学技术

——真诚付出 换来养殖技术

1996年,刚结婚的袁占梅和丈夫袁军换商议外出打工,减轻老人负担。

“我们通过远房亲戚介绍,坐班车到西安市未央区一个钢厂打工。当时,我在大灶食堂做饭打零工,每天工资4元钱,丈夫炼钢每天工资10元。每月的工资除过吃饭、住宿费用,所剩无几。靠打工只能维持生计,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袁占梅说。

有一天,袁占梅到钢厂周围散步,发现钢厂西边养猪场门前车水马龙,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猪被装车拉运走。上前一问,才知道生猪育肥场生产的肉猪每天都销往全国各地,生意十分火爆,老板每天都有上万元的销售收入。于是,她详细打听了育肥一头猪的成本和销售价格,经过算账对比,育肥一头猪净利润150元,如果能养100头猪,一年下来出栏两茬,净利润能达到3万余元。

她和丈夫说干就干,为了学习养殖技术,他们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义务去猪场干活,学习饲料配方、防疫和养殖技术要领。为了学到真本领,猪场的所有苦活累活都抢着干,从不要一分钱的报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个月时间的学习实践,他们就掌握了养猪的技术要领。

当时他们所在的钢厂后院有一块2亩多的荒地,常年闲置,袁占梅就租来准备建办猪场。可是,资金十分短缺,为了早日建成、早日养猪、早日见效,她和丈夫就到附近的拆迁地,用架子车拉运来废砖废瓦,自己动手修建。经过2个月时间的日夜奋战,建起了10间标准化的猪舍。

猪舍建好了,仔猪、饲料又成了他们的难题。因为没有资金,创业又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西安虽大,举目无亲,怎么办?这时,她想到了家乡。于是她回家找村上筹集资金,村委会派人去西安经过调查,给她开了介绍信,到农村信用社贷了5000元,一下子解决了大问题。

她利用贷款买了50头仔猪和饲料,开始养殖。她把仔猪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从配料、饮水、圈舍卫生、防疫等各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要求进行。

一天天,仔猪长大了,5个月就出栏了。这第一批杰作就为她带来了8000余元的纯利润,夫妻俩激动地几天都没有瞌睡,干劲更足了。

接下来第二批、第三批……生猪繁殖饲养不断壮大。

回乡创业共同富

——心系乡亲 做大强村产业

2002年,他们所在的钢厂扩建,需要占用养猪场地,无奈之下,她只能将猪场搬回家乡。2002年8月,她凭着积累的经验,在自家院里修起了3间温棚,将正在饲养的生猪从西安运输回家里。同时,还购买良种仔猪250头。2003年出栏150头,利润达到6万余元。恰巧那年村上发展规模养殖产业,建起了集中连片的猪舍,于是她顺势而为,投资20万元,与4户群众创办了凉水泉荣盛养殖园。当年就实现收入8万元。从此,开启了她在家乡养殖的新征程。

2004年,由于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即将出栏的120多头育肥猪没有市场,寻不到买家,成本日益加大,亏损越来越严重,快到支撑不下去的境地。

“当时猪长大了,行情却不好了,我想把养殖行业放弃算了。最后,我们老袁给我说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于是我们就开着三轮车卖煤、卖菜,补贴亏损成本,并千方百计想办法筹钱养猪,总算把这个难关渡过了。”袁占梅丈夫袁军换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市场行情逐步好转,袁占梅继续扩大养殖规模。2007年,她又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养殖甘白、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750头,出售良种仔猪和育肥猪734头,实现销售收入59.8万元。2008年,她又大胆租赁高年正卯公司,建办了高年养殖园,修建养猪温棚10座50间,存量达到600头,当年收益20余万元。2009年猪饲养量达到830头,出售育肥猪650头,实现年销售收入65.6万元,年纯收入达29万元。一下子解决了15名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养殖园务工人员月收入达1200元。袁占梅也成为全乡乃至全县的致富明星。

由于她开拓创新精神好,市场经济意识强,致富本领高,2010年,黄花乡党委决定任命她为凉水泉村党支部副书记。

她常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上任伊始,她就把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她充分利用荣盛、高年养殖园阵地,把养猪的技术传授给热心养猪致富的青年,并积极向村上谏言献策,组织本村及周边青年成立了“养猪产业协会”,发展协会会员55人,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会员和广大青年学习先进适用技术、种猪繁育、育肥、疾病预防、市场行情等方面知识和信息。

在荣盛和高年养殖园,投入资金2000多元,分别举办技术指导培训班,并购置了60多张养猪光碟,供群众传阅观看。据统计,她在不断壮大养殖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为全乡和周边的青年提供良种仔猪800多口,带领本村王生福、黄花塬村闫李龙等20多个养猪户,使他们成为发展产业致富的带头人、好帮手,有力助推了黄花乡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她还寻求其他致富增收的门路。

经多方考察论证,凉水泉村山荒地多,草场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产业得天独厚。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建办起了黄花塬肉牛育肥中心,养殖肉牛210头。

为了解决群众发展养殖产业缺乏饲草的问题,2016年袁占梅又引进客商,建成甘肃绿源牧草公司,利用荒山种植苜蓿3000亩,每年加工牧草10万吨,一下子解决了全县养殖户的饲草问题,还解决了部分牧草种植群众的销路难题。

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按照“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她带动群众养殖红牛,形成了“种养循环、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全乡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了产业发展助推富民强村、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群众红白喜事简办,调处各类矛盾,绘就了“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袁占梅在工作日志上写下这样的四句话。

多年的艰苦磨炼,袁占梅的党性意识越来越强,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她又被提拔黄花乡凉水泉村为党支部书记兼村妇联主席。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妇联工作者,她深知只有深入村社、融入群众,才能了解妇女所需、妇女所盼、妇女所求。所以,她经常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访群众,了解社情民意,集体研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她经常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不做懒闲人,争先来致富”。她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妇女干部、巾帼志愿者开展巾帼暖人心系列活动,依托“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组织开展积分兑换,鼓励妇女们积极参与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开展妇女“两癌检查”,评选“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活动,带动更多的女性,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妇女工作中来,服务全村养殖产业发展。

她引导村上及养殖园的妇女坚持换位思考,注重细节服务,遇到矛盾时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能像亲人朋友一样接待,细致认真。

近年来,袁占梅又带领群众对位于葛家崾岘的132孔旧窑洞进行维修加固,开展窑洞生态养牛。

“通过这两年在我们袁支书带领下,崾岘的老地方改为养牛场,我现在养了12头红牛,一年能下5到6个牛娃子,收入比打工强多了。”养殖户朱建华说。

“自任职以来,袁占梅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种养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全村养殖红牛790头以上、生猪2000头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4200亩,种植玉米7000亩;在乡村建设工作中,全面整治人居环境,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级基础设施,累计硬化村社道路8.5公里、修建水渠6公里,成功创建了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册成立了大粮仓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资金15万元购置草包机1辆,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57万元。”黄花乡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岳军强说。

“作为村上的主要负责人和创业带头人,我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村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抓好村容村貌、乡村道路的整治工作。同时,积极发展乡村产业、乡村经济,做大做强我村农业产业循环示范园,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美丽乡村。”袁占梅说。

(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