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乙肝“无法治愈”传统认识可以改了!乙肝实现临床治愈,肝癌风险降低
作者:唐闻佳
乙肝长期以来被认为无法治愈,这个传统观念要改了。
时逢世界肝炎日期间,一条最新消息令人振奋:近年来,“乙肝临床治愈”的概念渐获认可,各地陆续开通了乙肝临床治愈门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的国内首个降低慢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绿洲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
如何更有效获得乙肝临床治愈、降低肝癌发生?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降低新发感染、减少肝病死亡,是世卫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核心目标。
此前,乙肝被认为无法治愈,随着研究深入,2015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概念,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指出,对部分适合条件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乙肝临床治愈又称功能性治愈,即停止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出现,乙肝病毒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
为什么要追求临床治愈?研究显示,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和达到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有很大差别,临床治愈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仅0.6-1.5%,远低于前两类人群。
那么,乙肝临床治愈率高吗?这是广大患者关心的问题。全球样本量最大的慢乙肝临床治愈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超过2.7万例的“珠峰项目”5年阶段性数据显示,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的慢乙肝优势患者序贯或联合干扰素治疗,持续治疗至少36周、48周,超过30%的患者可达到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低表面抗原初治人群(HBsAg≤1000IU/mL),基于干扰素治疗48周的表面抗原清除率超45%。
如何更有效地获得乙肝临床治愈,降低肝癌发生?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公布的“绿洲项目”阶段性成果显示:与核苷类似物治疗相比,干扰素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慢乙肝患者的肝癌风险、促进临床治愈。“绿洲项目”是国内首个降低慢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干扰素作为免疫调节类药物,是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提高临床治愈率的最重要药物之一。”张文宏教授说。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7500万,筛查治疗急需推进
对比数据显示,曾经高发的病毒性肝炎,特别是大家较熟悉的乙肝新发感染持续下降。不过,我国乙肝患者存量巨大,据估算,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病毒携带者不知自己患有乙肝,这一方面造成自身疾病进展,是肝硬化、肝癌负担的主要来源;一方面造成病毒继续传播。
为此,最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建议扩大筛查、扩大治疗。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检或就医时,应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对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者,只要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肝癌家族史或年龄>30岁,建议抗病毒治疗;对年龄1-7岁患儿,即使缺少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在充分沟通及知情同意前提下,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慢乙肝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提高临床医生的乙肝临床治愈技能,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23年组织开展“乙肝临床治愈门诊规范化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全国各地陆续开通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当前,全国乙肝临床治愈门诊数持续增长,今年,项目遴选出第一批规范单位和培育单位,共计209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