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合”思想的顺与逆:逆向思维中探寻宇宙之大道

老子“和合”思想的顺与逆:逆向思维中探寻宇宙之大道

引言

“和”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和为贵”“致中和”“中和之美”“和而不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等,就是“和”的思想的不同表述。“中和”“中庸”既是哲学理念的表达,也是指导政治社会等领域的重要原则。“和而不同”强调了多元因素的和谐,“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则是将“和”的思想应用到饮食、音乐等具体领域。这些表述已经蕴含了“和合”万物的多元思想,也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层面的阐释与实践。

一、老子“和合”思想基本内涵

老子《道德经》以“大道”为天地万物之根源,并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皆有阴阳,阴阳互动以至于“和”的状态。正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和而不同”,才产生了“万物并作”“各归其根”的景象。老子描述婴儿的状态:“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认为这是“阴阳和合”的理想状态。显而易见,“和合”的基本意义,就是聚合阴阳、五行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元素,融合其不同的特征,使之取长补短,实现“和”的状态,亦即动态的平衡。

老子处于“ 大道废 ”的时代,他目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针对儒家忠孝仁义之说,批判“ 大伪 ”“ 国家昏乱 ”“ 六亲不和 ”等乱象:“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同时也反对人们超越本分的欲望追求,认为过度的感官享受和声色犬马等方面的追求都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基于世风日下的现实,老子提出了自己体系性的解决之道。

二、老子“和合”思想的具体阐释

1. 顺与逆:在逆向思维中探寻宇宙之大道

世间万物的运行和发展有其自在的规律,于人类而言,需要不断探索并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始终有限,甚至会想当然地违背自然规律。先秦道家在体察宇宙大道时,跳出普通人的圈子,采用逆向思维,探寻宇宙之大道。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来对治,老子则是透过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指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针对人们对声色犬马等身外之物的过度追求,老子指出其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人类的诸多行为是违背自然之道的。普通人易于接受“顺境”,因而总希望“正向思维”,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因此老子感叹:“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实际上万物生发和运行有其自在的规律,而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有所改变。老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提醒人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在阐述自己对宇宙规律的认知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同时更注重逆向思维,亦即变换思维的方向、角度、环境,使得对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2. 常与变:在变与不变中体会天道与人道的基本规律

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着超乎寻常的认知和体会,他在《道德经》中阐释了自然的“常”“变”之道,认为“道”乃宇宙之本,其根本特征就是按照特定规律而运行不息:“周行而不殆。”同时又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独立而不改。”人类身处其中,难以窥其全貌,甚至因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承认这种自在的规律,总是期望宇宙万物或社会人情顺应自己的愿望而发展,希望“顺”己者维持“常”的状态,“逆”己者发生反向的“变”。老子在体认大道的过程中,教诲人们要明白何者为“常”,何者为“变”。他指出,人类必须遵循道之“常”,顺应道之“变”。并特别强调“变”的常态性:“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劝告人们,若能体悟、把握并遵循、利用自然和社会“常”与 “ 变 ” 的规律,则可谓明白天地大道,若胡作非为,则会招致相应的恶果:“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 动与静:静观其变以体会生命的真谛

运动是万物的根本特性,正如老子所云“周行不殆”,世人也以“动”的理念推动日常生产生活。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逐渐掌握了日月运行、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规律,也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并进一步体察五谷六畜以及人自身与外界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在这种变化之中安排农事活动、调养身心。但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加强各种活动,并利用新的技术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以满足自己在物质上的追求。显然,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乃至破坏,正是老子所言“妄作,凶”,因此老子在承认天行有常的同时,又试图通过“虚”“静”的手段体验这种“常”,推崇动静有时、张弛有度的理念。老子告诫统治者,在处理天人关系、社会关系方面要“致虚极,守静笃”,在这种状态中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并认为,如果能以平等心对待万物,则可做到包容、公平、合于天道乃至长治久安:“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同样,这种虚静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即是说,通过以静为主、动静有时的方式,实现天人和合、任运自然的生命状态。

三、当代人的具体实践途径

老子“和合”思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哲理思索,而更是基于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其对后世政治、宗教、艺术、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代人对老子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关键在于建立阴阳和合的动态思维和实践模式,将其巧妙地运用于处理国际、国内、社会、家庭等层面的关系上,运用于人格修养的具体实践中。

1 . 刚柔并济:国际关系层面的和平共处

当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既涉及利益来往,又要顾及基本道义。刚柔并济、进退有度,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 对 外交、 军事 等关系 的处理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如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柔弱胜刚强”, 等等。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任何国家都必须谨慎对待“国之利器”,也要善于利用“柔弱胜刚强”的外交手段。

2 . 动静结合:国家治理层面的动态平衡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其实并非彻底放弃,只是更加强调政府不必过度介入具体事务,而应当尊重自然、政治、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的规律,从宏观上 加以 调控 , 由此实现无为而有为的和谐状态。老子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中明确了尊重社会运行规律的态度。这种“无为”的做法恰好是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目的,因此“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实现社会治理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3 . 一团和气:家庭秩序层面的内外一致

俗言“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家庭虽小,而事务琐碎,亦极劳神。古代五伦之“父子”“夫妻”“兄弟”,既重视上下有秩,亦强调和睦相处,以此实现“家和万事兴”的人伦之乐。老子在《道德经》中再三强调其社会治理的理想,显然是对于“大道废”的社会秩序不满。他也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人际关系和家庭秩序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因此才批判“六亲不和”的社会现象。于今人而言,若无和谐的家庭关系,则更难以正确处理更大的问题,古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是最好的告诫。因此 “ 和 合” 实际上 是处理 家庭 秩序的重要原则和实施 手段 。

4 . 内外平和: 人格修养层面的自我圆成

道家文化注重个体人格的内在提升,即通过对声色欲望的有效掌控,实现性情平和、神形合一的理想人格。老子基于人们过度的欲望追求,而劝诫人们认识到相应的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等后果。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更需倾听哲人的体悟,善待自己的身心。至于在更高层面,老子还描绘了“善为道者”的状态:“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其实是为人们树立了 人格修养 的样本。

结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般人会误认为这是儒家专有的说法,但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出发点都在于对“礼” (秩序)的向往,亦即提出通往天下太平的思想和实践途径。因此无论儒家道家,“修齐治平”都是其学说的重要旨归。道家的 “ 和合 ” 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指向这四个层面。 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 修 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 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正是将其独特的道德理念推行于家国天下的理想。 当代人在传承发扬 优秀 传统文化时,必须认识到 其作为实践途径的 关键。(文/朱君毅)

作者简介: 朱君毅,文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教授,兰州市老子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兰州市老子文化学会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