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盛夏正当时 消暑祛湿敛阳气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大暑丨盛夏正当时 消暑祛湿敛阳气

自动播放

文/陈子怡

7月22日,

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黄帝内经》中有个说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

把最极致高温的大暑节气应用起来,

也能成为一味“特效药”呢?

没错,这一招也叫“冬病夏治”

古法养生就是这么特立独行。

一入三伏天,

“三伏晒背”这一最便宜的养生方式

就会限时返场。

一把遮阳伞、一块地垫、

一片阳光灿烂的平地,

简简单单一趴,

就能享受最极致的“养生”体验。

甚至有人自述“晒背十天爆瘦四斤”,

不过,只是晒太阳

真能起到这样的疗效吗?

如果你的目的是祛湿养生,

那晒背确实能带给你

“整个人都通透了”的奇妙体验。

武侠小说里常说的打通“任督二脉”,

其实和晒背的原理是一样的。

中医所说的“督脉”,

大约就位于后背的正中线上,

与脊柱重合。

“三伏晒背”可以活跃督脉,

达到温经通络祛寒的作用。

当然,

如果你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减肥,

就不太现实了。

三伏晒背,

只需要达到微微出汗的健康状态即可。

有人盲目追求减重效果,

努力让自己晒得大汗淋漓,

反而会让脱水中暑的风险升高。

此外,

晒背也要选择合理的时间段

最好晒早上九点前、

或者下午四点后的太阳;

且每次持续也不应该超过半小时。

否则养生的目的还没达到,

中暑和晒伤却会分分钟找上门。

感冒、气管炎、哮喘等等慢性疾病。

都可以通过“冬病夏治”的理念,

在夏日进行调养。

其实这种养生理念,

不只是年轻人的“时尚单品”。

早在《荆楚岁时记》中,

就有了叫做“天灸”的古法,

用阳光曝晒治病理疗

本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养生秘方。

除了“三伏晒背”

入伏后一时火爆的还有“三伏贴”。

清代医生张璐,

发明了一种白芥子发泡疗法:

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生姜等等

有散寒功效的药材制成药膏,

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

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

也一样能达到祛湿活血的作用。

顾名思义,

旧时的“发泡疗法”

就是使用刺激性极强的药物接触皮肤

副作用是会导致皮肤充血起泡,

还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如今我们能在医院预约到的,

大多是改良版“三伏贴”

药效远不及过去猛烈。

但也要控制贴敷时间不超过6小时,

避免皮肤过敏。

在暑热难耐的三伏天,

我们很难想象真正的古法养生

竟然选择“拥抱”热气

反其道而行,

“以热攻热”诱发出汗,

一样能发挥出消夏、避暑的奇效。

从热腾腾的伏茶、伏羊,

到直面阳光的晒伏、三伏贴,

跟着古法学避暑

思路是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呢?